例谈如何高效创设小学科学教学情境

作者: 齐利

例谈如何高效创设小学科学教学情境0

教学情境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使教学活动更贴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传统教学中,有的课堂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情境过于理想化或虚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有的课堂情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的课堂情境与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无法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课堂情境比较单一、缺乏延续性和拓展性,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情境、任务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系列情境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

一、基于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动物植物、日常工具的工作原理等引入课堂,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时,教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盛着一些水的玻璃碗。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学生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教师将碗放在讲台上,用一块干净的布轻轻盖住碗口,过了一会儿揭开布,惊讶地说:“哎呀,水不见了!”学生感到十分神奇,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水到哪里去了吗?”有的学生说被布吸收了,有的学生说水蒸发了。

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看看水到底是怎么不见的。”教师请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将装满水的杯子放在窗边,过了一段时间,杯子里的水变少了。教师解释道:“其实水变成了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个过程叫作蒸发。”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蒸发,教师在黑板上用湿布写了一个字,过一会儿,字慢慢变干消失了,于是再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能发现哪些水蒸发的现象呢?”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湿衣服晾干了,有的说湿的头发会慢慢变干。

教师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水的蒸发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学生差异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情境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传播》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神秘花园”,里面摆放着各种植物的模型和种子,还有一些关于植物传播种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神秘的种子传播。现在,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探险队’。”学生迅速分组,兴奋不已。教师接着说:“在这个‘神秘花园’里,藏着许多关于种子传播的秘密。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三个任务: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猜测它们可能的传播方式;查阅资料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小组共同制作一份种子传播方式的科普手抄报。”

各小组有序展开行动,有的仔细观察种子的形状和特点,有的认真查阅资料,还有的负责记录和整理。在观察苍耳时,有的学生发现苍耳表面有很多小刺,猜测苍耳可能是通过粘在动物身上来传播种子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们查阅了相关资料,果然找到了答案,兴奋地欢呼起来。经过一番努力,各个小组都完成了手抄报。这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和讲解,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任务情境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探究效率。

三、基于学生参与创设角色扮演情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扮演科学家、工程师等角色,模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增强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角色扮演情境。教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种子王国”,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一种植物的种子进行角色扮演。

第一组学生扮演的是“绿豆种子家族”。他们穿上绿色的服装,头上戴着“小小的绿豆芽”帽子,生动地演绎着绿豆种子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孕育出新生命的过程。一名学生扮演土壤里沉睡的绿豆种子,说道:“我在黑暗中等待着时机,积攒着力量。”另一名学生扮演春雨,说道:“滴答滴答,唤醒沉睡的你。”

第二组学生扮演的是“玉米种子团队”。他们手拿着道具玉米棒子,展示着玉米粒如何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其中一名学生大声说:“看,我们玉米粒饱满又充满活力,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第三组学生扮演的是“蚕豆种子小组”。他们通过巧妙的动作和语言,表现出蚕豆种子悄悄孕育新生命的神秘过程。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认真观看,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种子世界。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大家对种子孕育新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这样的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直观地感受到了种子所蕴含的神奇力量和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基于单元教学创设系列情境

教师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构建系列情境串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通过开展家庭小实验、社区科学调查等拓宽学习视野。例如,在教学“空气”单元时,教师创设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相互关联的情境,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想象一下,我们身处一个美丽的公园。大家在草地上奔跑嬉戏,感受着微风拂过脸庞。那风,就是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情境一,以此引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处不在。)

接着,我们来到一个卖气球的摊位前。老师买了几个气球,吹起来后扎紧口。气球为什么能鼓起来呢?(情境二,以此引出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有质量吗、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等内容。)

然后,我们走进一间教室。教师关闭门窗,点燃一根香,过一会儿,整个教室都能闻到香味。香味是怎么传到每个角落的?(情境三,以此让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工厂的视频。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周围的空气变得浑浊,大家皱起眉头。(情境四,以此引出热空气及空气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明白空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了本单元后,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且思考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情境五,单元拓展延伸。)

通过这样一系列且逐步深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空气,激起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周瑜.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23(18).

[2]万小玲.“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