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故事里的解释

作者: 唐小为

呵护故事里的解释0

美国马里兰大学课程教学论博士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曾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儿子五岁半时,有一次把粉笔扔进水里。粉笔冒泡还发出吱吱的响声,他很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做了一些探索:把不再冒泡的湿粉笔扔进没“反应”过的水里,发现它不会继续“反应”;观察粉笔涂痕,发现中间有一小块一小块没有涂到的部分;用手持显微镜观察粉笔横截面,看到上面凹凸不平、小洞众多。我问儿子水里的气泡是从哪儿来的,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空气说‘那里有个凹凸的洞,我们进去吧’,它们就进去了。粉笔被放进水里后,它们说‘啊,有水’,于是就出来了,变成泡泡升上去,鸡飞狗跳般地跳上跳下。”

“为什么会有吱吱的响声呢?”

“它们钻进的孔太小了,只好挤出去,就发出吱吱的声音了。”

他显然不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不明白为什么水进去空气就得出来,于是想象空气像人一样,好奇地进入粉笔中的小洞,又在粉笔进水时被吓得逃出来。但看得出,拟人之外并非没有思考。

这样的想法我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也听过。探索压缩空气时,有学生说,那些空气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往下压注射器时,它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就用力挣扎,你就压不下去了。松开注射器,它们就赶紧散开来,因为它们又自由了!讲这个故事的学生说,这样想能帮助自己理解。解释浮力时,有学生假设泡沫块里有喜欢生活在空气里的小人,把泡沫块往水里摁,入水的小人就会拼命向上游。但当泡沫块已经整个被压到水中,往下压得再多浮力也不会变大,是因为所有的小人都已经在向上游了。

不少教师碰到这样的想法就会担心:科学课要讲证据,怎么能讲故事呢?做解释就一定不能讲故事么?事实并非如此。

讲故事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人们从经历中建立起各种物理的或社会的基本模式:世界运行存在秩序,维持生命需要能量,相聚欢离别苦……所谓故事,就是因循某些基本模式,将一些人物和事件组织成有头有尾、有因有果的序列。有故事,人的经历才有意义。科学解释是将陌生的现象,拆解成人们熟悉的基本模式(通常是物理的)。研究一个自然现象(遗传),人们只有知晓有哪些角色(等位基因、各种酶、各种单体),在怎样的时空中(生殖细胞的形成和融合过程)上演了一系列什么活动(复制、分离、重组、转录、翻译等),才能获得理解的满足感。从这个角度看,做解释就是科学探究中的讲故事。

当然,科学解释讲的每一个故事,都需要经受实证的反复检验。无法和新证据保持一致的解释会被质疑,甚至会被推翻,这可比编个故事难多了。然而,当信息不足又需要生成解释猜想,或表达交流想法时,从非科学故事里淘取模式也是常有的事。大自然厌恶真空,细菌“抢地盘”或者“合伙”扩张,质子搭乘三个水分子组成的“列车”在水中移动,都是科学家在实证基础上脑补的结果。他们也想要完整又易懂的故事啊!

科学教师该怎么对待学生炮制的故事呢?

我觉得要拨开拟人和想象的“叶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科学解释的“小芽”,如果有,想想怎么能让它长一长。例如,把泡沫块压进饱和盐水里,还是那些小人,浮力怎么变大了?如果缺乏生长条件,先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让“小芽”先休眠也未尝不可。前面课堂中学生讲的故事,实际上指向了科学的想法,即空气被压缩时会产生阻碍压缩的力,物体受到的浮力取决于物体本身和入水的体积。

所以,比起担心讲故事不科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有吸引力又足够开放的情境,让学生解释的“小芽”不拘一格地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过以评促学培养高阶思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