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野鸟观察的多学科育人实践
作者: 吴小勇野鸟观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的活动,更是一种从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辨识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描述能力、记录能力、反应能力、专注力和跨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求欲的有效方式。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鸟,可以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模式以及鸟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野鸟观察还是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的有效方式,因为他们在野鸟观察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鸟类的和谐与脆弱,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更加自觉地爱护野生鸟类。广州市从化区江埔小学一直坚持开展野鸟观察,探索多学科育人的创新途径。
一、从野鸟观察到德育渗透
野鸟观察在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能够拓宽德育的内容与模式。
1.在繁殖季节的野鸟观察活动
大多数的鸟类都在每年的4~7月进行繁殖。繁殖季的鸟类会交配、筑巢、产卵、育雏,以及教幼鸟捕食,这个季节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育雏的场景。育雏期的鸟爸鸟妈变化很大,它们会从春天较肥大身躯变成夏天较消廋,因为在育雏的时候,它们为了养活幼鸟每天都要频繁地去找食物。
该校一水管内,出现了一窝远东山雀,学校在附近安装了摄像头记录下发生的故事。这一窝远东山雀有5只幼鸟,鸟爸鸟妈大约每10分钟要为幼鸟送一次食物,每天外出找食物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喂食物50~70次,鸟爸鸟妈平均每天都要喂食25~35次。在育雏季节,它们找到的食物都用于喂幼鸟,自己却不舍得吃。它们还经常吃幼鸟的粪便,除了保持巢穴清洁和减少气味散发从而避免吸引天敌外,也是为鸟爸鸟妈补充营养,因为幼鸟粪便中仍含有未完全消化的营养物质。
看到这个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鸟爸鸟妈为什么会这么做?你觉得幼鸟以后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观察现场视频,深刻感受到鸟类父母的不易,他们由此想到,父母为了自己默默地无私付出多么的不易,从而会产生感恩父母之情。这是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的好时机,教师要给他们予充分表达的时间。
该校曾经有一位陈同学,平时在学校是“刺儿头”,在家是“小霸王”。家长的话他根本不听,家长没办法;在学校我行我素,班主任也没办法,是一个典型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人。奇怪的是,他喜欢自然界鸟类有趣的视频,也喜欢到大自然观察野鸟,且非常喜欢听社团教师的引导。通过参加观鸟活动,他的个人行为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在尊重家长、教师和同学方面,简直是判若两人。原来,通过观鸟活动,他看过了不少自然界鸟类和谐相处的画面,特别是育雏时,鸟爸鸟妈因频繁为幼鸟捕食逐渐消瘦、殚精竭虑,触及了他的灵魂深处,由此自发地学会了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他身边的人都为此感到非常欣慰。
2.在迁徙季节的野鸟观察活动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中途栖息地。鸟类迁徙的路线众多,其中一些主要的路线包括:东部沿海路线,许多候鸟沿着海岸线迁徙;中部路线,穿越我国的内陆地区。鸟类迁徙的原因主要包括季节变化导致的食物资源变化、繁殖需求以及气候条件等。在迁徙过程中,鸟类需要面对长途飞行的体力消耗、恶劣天气影响、栖息地被破坏以及人为干扰等诸多挑战。我国有许多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停歇地,如鄱阳湖、洞庭湖等湿地,为迁徙的鸟类提供了休息和觅食的场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鸟类迁徙面临着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威胁。
保护鸟类迁徙通道和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年的冬候鸟观察时,教师就会注重教育学生关注、保护鸟类的栖息地,确保它们在迁徙过程中有足够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冬天,因为山上的食物逐渐减少,鸟类会整体向山脚移动,学校野鸟观测点清晰地监测到了这一现象后,观鸟社团的学生会有组织的投喂一些食物给路过的鸟。这给学生传递出互帮互助的理念,当鸟类觅食遇到困难时,人类可以伸出援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当同学有困难时,也要互相帮助,帮其渡过难关,如生活有困难、学习有困难甚至是思想有困惑时,都要互相帮助。当然,教师还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了解不随意干预野生动物的生存法则。
二、从野鸟观察到美育熏陶
1.从鸟类华丽的外表进行美育熏陶
在进行野鸟观察时,常常会看到一些鸟类有华丽的外表,特别是大多数雄鸟,它们为了吸引异性,羽毛往往都比较鲜艳漂亮,如红腹锦鸡、黑颈长尾雉、红头咬鹃、白鹇等。教师可以拍一些特征明显的鸟类照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记住关键特征,并请美术教师进行绘画指导,让他们进行野生鸟类的绘画创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绘画能力等。
2.从鸟类优美的动作进行美育熏陶
有些鸟类除了有华丽的外表外,还有优美的动作。教师可以在野外观鸟时拍摄一些鸟类视频,回学校后将动作优美的视频和舞蹈教师一起研究,让学生参与舞蹈的编排,设计一些舞蹈动作,并在“六一”和元旦会演中进行表演。例如,观鸟队员在舞蹈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研究天鹅在整理羽毛和相互嬉戏时的优美动作,创作出了舞蹈节目《追求》。这些艺术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作能力和想象力等。
三、从野鸟观察到写作提升
学生经历了野外观野后,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生动的,因为自然之美可以触动他们的心灵。野鸟有着五彩斑斓的羽毛、各异的体态,如色彩艳丽的白胸翡翠、优雅的白鹭等,这些美丽的形象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有一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在枝头轻盈跳跃、在水面优雅觅食、嬉戏追逐等场景,也会让学生历历在目,记忆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梳理鸟类为了生存展现出的各种智慧,如筑巢的技巧、觅食的策略等,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和适应能力,如筑巢高手织布鸟、钓鱼高手绿鹭等都会让他们感受到鸟类生存的智慧。
鸟类育雏的场景,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和父母的伟大,引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当学生有丰富的感受和饱满的情感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写下当时的真实感受,引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基于观鸟现场的感受写作,能有感而发,情感真实、丰富,这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每一次观鸟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畅谈观鸟体会,就观鸟感受举行微演讲;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观鸟为主题的作文,请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每年一次的观鸟主题的征文比赛。
结语
学生参与野鸟观察,了解了不同鸟类的特征、习性、生态环境需求等,认识了鸟类的迁徙规律,观察到鸟类的羽毛颜色,还看到了很多动人的场景,惊叹于鸟类生存的智慧。学生通过观察鸟类育雏、迁徙等现象,懂得了尊重长辈、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他们用绘画与摄影记录野鸟的美丽姿态,通过绘画和摄影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分享对自然美的感受;他们聆听与鸟类相关的鸣叫声,可以创作出以鸟鸣为主的旋律;他们创作出以鸟类动作为灵感的舞蹈,用身体语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基于野鸟观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促进他们在多学科育人活动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江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