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师范生培养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袁梅 魏玮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随着高师类院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应用转型指明方向。
关键词:应用转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03-03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的传统核心课程,对中文系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厚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直接展现,学习古代文学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将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对高师类院校课程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应用型的同时摆脱浅薄的工具性,使学生兼具扎实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的教学能力,从而既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自觉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使命感,又可切实满足社会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增添岗位优势,这对于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个较为迫切且颇具挑战性的任务。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视野拓展、教学理念变革、教学评价转变、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施等几个方面,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目前的改革措施基础上恰当地融入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要求,是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针对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困境,笔者结合培养目标的转变,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改革路径。
一、培养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总的改革目标是落实学校应用型转型的需要,寻求适合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对学生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的培养,使其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远大志向,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首先,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繁多,之前的教学多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学生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此次改革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即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中小学合格的语文教师为培养目标,师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要改变仅注重知识掌握的培养目的,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对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注重唯一性和确定性,忽略了发散思维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古代文学的研究提倡质疑精神,一直在推陈出新。教学中应适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索,以大胆质疑、小心论证为前提,设置相关研讨专题,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同时,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忽视创作能力的培养,为激发学生的文字感知力,防止古诗文鉴赏隔靴搔痒,难以准确而深入,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引导学生以古近体诗词、文言文等文体形式来表达情感、书写现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和解读能力,而且能够打破时代局限,促进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种创作能力的培养可持续性影响至师范生之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中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对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课堂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改变“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课堂形式。围绕学生建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建立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指导、解惑和提升的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对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以兴趣引导和结果预期为方向,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构建。
二、教学内容:兴趣引导与结果预期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内容上需要调整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适当增加古代社会常识;二是为更好地与中小学语文教材衔接,适当加大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比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此类作品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应当添加关于古代社会常识的相关知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存在学习门槛高、入门困难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门槛高和入门困难是指古今语言不同所造成的阅读理解障碍。同时,古代社会与现当代社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古今语言的障碍可借助古代汉语的专业学习来解决,而客观的社会环境及古今生活的鸿沟则较难跨越,这是深入理解作品、代入式地感知作家思想情感的阻碍。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常识的教学内容。科普古代社会生活常识能够让学生穿越时空,想象古人的真实生活,从而深入了解作家处境,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提升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及对古代作品精准的把握对师范生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十分关键。
应增加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学作品讲解比例。因古代文学内容繁重而学习课时又相对不足,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此类作品的重视度不够,忽略了对学生独立分析古代诗文作品能力的培养。结合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职业的师范生培养目标,重视文学史中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此类作品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阐释,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创新思维。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兼具经典性和代表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作品选择以此为基础,结合作家生平、作品艺术特点及成就,再选择相关篇目作为补充,力求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作家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
三、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繁多的知识内容,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的授课形式,同时也造成了较难协调的课时困境。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已经逐步改变了以往以“一言堂”为主的授课形式,较为注重围绕学生展开,只是限于课程性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形式未做出巨大的调整。鉴于此,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旨归,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改革要点,切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可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尝试。
首先,针对较为模式化的文学史课堂,教师应将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分解。讲解文学作品的传统模式先介绍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再对作品进行解读,然而自中小学至大学,学生对单一乏味的作品学习程式已失去兴趣,而作家冗长的生平经历、陌生的官名职位和繁多的地理名称,都阻碍着学生的接受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作家作品,设置不同的讲授形式,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分化。以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作家生平文献进行整合处理的能力,为师范生之后的实际教学工作奠定基础。简化作家介绍,还可以通过提取人物关键词、制作古代官职层级图、引用人物行迹三维视频等方式,对作家生平内容进行处理,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清晰和简明。
其次,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引入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将文字转换为音视频,以吟诵、朗诵、演唱等方式呈现文学作品,以引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所引用的新媒体资源,要兼重契合度与话题度,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又能够与知识点完美融合,呈现出“1+1>2”的效果。如在对唐五代词的学习中,通过播放以古代词作为歌词的歌曲来向学生讲述词体的起源和性质。可创设话题,如播放歌曲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选择这样一首词作为影视剧《甄嬛传》的主题曲,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作品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创设情境式课堂,让学生将古代文学作品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展示。比如,学习宋词时,学生将词以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学习明清小说则选取经典片段,以分组形式创设小剧场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课程设计先以教师引领为主,通过一两次练习后,再将设计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和实施,每组负责书中不同的内容和知识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不仅丰富课堂形式,有助于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形成了初步进行课堂设计的能力,在之后的教育实习和教学工作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再者,为摆脱课时困境,须借助学习通、慕课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自制教学视频和线上慕课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建立课前预习、课堂主题讨论、课后交流反思等完整的学习程序。线上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注意几点:一是时长适中,每个视频资源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过长或内容过多皆不利于学生学习;二是难度适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难度分级,秉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防揠苗助长,浇灭学生学习热情;三是设置问题,教学视频资源要围绕问题进行,培养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3~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组内进行交流、互评、互相监督,共同学习和进步。
最后,设置翻转课堂,让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古代文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题目,通过查找、搜集文献资料,进行组内讨论,对论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制作课件对课题进行讲解。此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教学设计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关注研究前沿的意识,掌握资料查找的方法,为师范生将新的教学、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奠定了思维基础。
四、余论
为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保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序实施,需要建立完善而具体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往的考核多赖于期末试卷,此类结果性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随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凸显,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显得尤为关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考核内容应注意两点:即加大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增加对教学设计能力的考查。前者是转变以往仅仅注重书面表述的传统考核方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培养不仅能写,更会讲的应用型人才。后者是为古代文学课堂与中小学语文课堂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转换身份,在对作家作品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从教师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此外,还可将文学创作作为附加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可不拘泥于文学形式,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增强其审美意识和文学创作能力。
在过程性考核评价实施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性监测和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或投票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各项考核内容的实施若不达预期结果,或学生较难适应,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从而形成学习障碍。
综上所述,高师类院校中文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即输送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才,对于培养学生深厚人文底蕴至关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增加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是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着手,以兴趣引领为前提,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形式,从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设计。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学术前沿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师范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师范生综合培养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 K2023-26】
作者简介:袁梅(1990—),女,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元代文学。魏玮(1982— ),女,文学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研方向为宋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