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辞”词义辨正

作者: 姚重远

摘要:针对《教师教学用书》对《苏武传》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句的翻译,提出问题,并从《汉语大词典》《辞海》中对“受辞”的不同解释入手,追根溯源,指出“受辞”本义应为“接受口供”。通过文献分析,指明“受辞”在具体语境下应灵活翻译,可译为“听取供词”或“接受审讯”。

关键词:“受辞”; 《苏武传》;听取供词;接受审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47-01

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以下简称“教材”)第三单元《苏武传》一文的“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句,《教师教学用书》将其翻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这个翻译让人困惑:在这种场合,苏武难道不是被审问者吗?怎么变成旁听者或审问者了呢?

学生要想准确理解这句话,关键是要弄清楚“受辞”的含义。

教材对“受辞”的注释为“听取供词”。这个解释源自《汉语大词典》“受辞”词条的第二个义项:“‘受辞’亦作‘受词’,听取供词。”而《辞海》则将“受辞”解释为:“‘受辞’,接受审讯。”二者的解释并不一致,主要差异在于叙述角度不同。从审问者的角度,“受辞”可以解释为“听取供词”“接受口供”“进行审问”等;从被审问者的角度,“受辞”则可解释为“接受审讯”,“接受审问”等。

检索古籍,可以发现不少例证,列举如下:

1.广汉知事迫切,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列传第四十六·赵广汉》)

可以译为:赵广汉知道事情紧急,于是亲自带领吏卒直闯丞相府,召令丞相夫人跪在庭院里接受审问,带走了十多个奴婢,讯问他们杀死婢女的事情。

2.黼怒其侵己,令吏从辅受词,辅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于家。(《宋史·列传第一百十一·曹辅》)

可以译为:王黼很生气他冒犯自己,命令官吏让曹辅接受审问,曹辅提笔写道:“一颗诚挚之心,别无所求,只为爱护君王罢了。”退下去,回家等待治罪。

上述两个例句中的“受辞”译为“接受审问”或“接受审讯”比较恰当,因为这两句“受辞”的主语是被审问者。

以下三个例句中的“受辞”译为“听取供词”比较合理。因为这三句“受辞”的主语是审问者。

3.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可以译为:李膺知道这个情况,率领吏卒打破夹壁抓获张朔,将他交付洛阳监狱收押,听取口供后,马上杀了他。

4.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讯如法。(《三国志·魏志二十六·满宠传》)

可以译为:原太尉杨彪被逮捕关在许县的监狱里,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人都叮嘱满宠说:“对杨彪只听取他的供词好了,切勿拷打。满宠谁也不答复,照旧依法拷打审问。

5.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太平御览·虫豸部三·螳螂》)

可以译为:带着树叶到集市上,当着主人的面就拿取人家的物品,差吏于是将他绑缚到县官那里。县官听取他的供词,自己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哈哈大笑就放了他。

因此,“受辞”一词应该根据语境灵活翻译,不应该机械地搬用某一词典的释义。

再来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这句话。《教师教学用书》将其翻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明显是照搬了《汉语大词典》释义,没有把苏武视为被审问者,这种翻译是不准确的。

首先,从内容上看,结合上下文分析,在单于心中,苏武绝不是旁听者,更不是审问者,而是参与叛乱的嫌疑人,是受审者。单于想通过审问苏武,搞清楚汉朝使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此次叛乱事件。而苏武不惜以自杀来抗议,也充分说明“受辞”绝对是一桩污损人格,有辱国格的事情。所以苏武在这种场合,只能是被审问者。

其次,从语法上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与上文所举的“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汉书·赵广汉列传》),句式结构完全一致,都是兼语句,“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一句,“夫人”既是“召”的宾语,也是“受辞”的主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句,“苏武”同样既是“召”的宾语,也是“受辞”的主语。所以“受辞”的意思也应该一致。“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的意思是“召令丞相夫人跪在庭院里接受审问”,若翻译成“召令丞相夫人跪在庭院里去听取供词”就太滑稽了。所以“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单于派卫律召令苏武来接受审问”。

再次,从例句中列举的古籍文献中关于“受辞”的使用语境看,“受辞”均发生在审问者与被审问者之间,“受辞”的“辞”只能是被审问者的口供,而不会是第三者的供词。这就排除了苏武去旁听别人供词的可能,此句中的苏武毫无疑问是被审问者。

最后,再来看史学家对教材这句话的理解。《史记》研究权威韩兆琦与《资治通鉴》研究权威张大可联袂注译的《新译资治通鉴》将其译为“且鞮侯单于就派卫律召苏武接受审讯”。“训诂学”大师许嘉璐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将其译为“单于便派卫律召来苏武审问”,文献学大家李国祥主编的《资治通鉴全译》将其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前来受审”。可见苏武是被审问者,而不是旁听者或审问者,这是史学界权威专家们的共识。

综上所述,《苏武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这句话只能翻译为“单于派卫律召苏武来接受审问”,或“单于派卫律召苏武来听取苏武的供词”。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陈至立.辞海(第七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3]辞源(修订本纪念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6]李国祥.资治通鉴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姚重远(1967— ),男,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汉语语法、中学文言文注释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