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 冯林德

摘要:“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真实需求、致力于落实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立足“三新”背景,以真实案例为依托,围绕提炼主题、创设情境、布置任务三个层面,从创建教学框架、搭建学习支架、落实教学目标三个角度,探究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形成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的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三新”;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3-0017-02

“三新”指的是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紧扣立德树人育人主线,重点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将学生的真实需求融入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中。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单元教学与“三新”教育理念相吻合,它既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导向地位,又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引领价值。因而,在“三新”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

一、“三新”背景下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要点

(一)注重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三新”背景下各个学科教学实践的共识,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当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着眼高中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围绕其真实学情以及语文学科的学习需求,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助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并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根本要求。

(二)落实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标》)中,从“以核心素养为本”等多个角度强调了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建构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引领价值。另外,《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以“一核四层四翼”概括了高考评价体系,其中“四层”中便涵盖了“学科素养”。由此可见,“三新”背景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应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渗透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各个要素之中。

二、“三新”背景下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基于注重因材施教和落实核心素养这两个要点,教师需要从教考衔接、理实结合等角度入手,展开大单元教学设计,为培养知识结构完善、能力健全、素养优良的综合型人才铺路。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探讨“三新”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炼主题,创建大单元教学框架

与单篇文本教学或者常规的单元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的覆盖范围更广、涉及要素众多,要想将全部要素囊括在同一个框架下,就需要一个极具概括性和统摄性的中心,这个中心便是主题,也是单元核心知识。在大单元教学前期,教师需研读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着手提炼单元主题,进而确定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并创建完善的大单元教学框架,为学生后续的大单元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学习素材。

研读《课标》,明确课程要求。《课标》中专门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些学习任务群是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主要形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精选了《祝福》《变形记》等古今中外五篇小说。从文体上划分,上述第六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所以在研读《课标》时,教师应重点分析该任务群的教学要求。比如,根据“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的课程要求,教师可以围绕“文学形象”“文学语言”“情感体验”等关键词,展开第六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研读教材,明确单元主题。除了研读《课标》之外,教师还需研读教材,结合《课标》的课程要求,明确单元主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以“世间百态”为人文主题,以“知人论世”“品味小说的形象、情节和语言”等为语文要素,选择了鲁迅的《祝福》、卡夫卡的《变形记》等多篇小说作品,构成了一个经典小说阅读单元,为学生的文学阅读活动储备了丰富的素材。除了五篇内容各异的小说作品之外,第六单元还设置了3个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撰写阅读札记,表达阅读感悟,借鉴小说的写作手法,完成个性化小说创作。综合来看,依据“文学形象”“文学语言”和“情感体验”等课程要求中的关键词,结合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提炼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即“在品鉴人物形象和咀嚼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百味人生”。

在明确单元主题后,教师即可打破第六单元原本的课文排列方式,将小说阅读与课堂讨论和书面写作等学习板块融为一体,加强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的关联,构建以“在品鉴人物形象和咀嚼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百味人生”为中心的综合性语文教学模式。总的来说,在大单元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以《课标》为理论依据,根据《课标》具体要求,关联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提炼单元主题。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确定了大单元教学的中心,也创建了教学框架,为后续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

(二)创设情境,搭建大单元学习支架

在确定主题和创建框架的前提下,大单元教学的模型已经形成。基于此,为驱动学生开展主动学习和深度探究,教师需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高中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或社会生活的经历,创设真实情境,为大单元活动搭建学习支架,从而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能动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大单元主题为“在品鉴人物形象和咀嚼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百味人生”。根据这一主题,教师要关联高一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以校园文化节为主要背景,创设“文学作品中的百态人物”主题阅读情境,具体如下:

为迎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我校文学社计划举办“文学作品中的百态人生”主题阅读活动,届时将以《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著名小说作品为主,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百态人生,获取别样的阅读体验,并积极撰写读后感、创作小说作品等,参与校文学社组织的文学展览活动。

上述情境以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为素材,围绕大单元主题,为学生创造了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的机会。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可以明确大单元学习活动的内容,即“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体验人物的百态人生”,也可以确定大单元学习活动的形式,即“阅读小说”“撰写读后感”“创作小说作品”。

在真实情境中,学生获得了大单元学习的支架,清晰地了解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把握了大单元实践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需继续探索具体实践路径,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推动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大单元目标的落实。

(三)布置任务,落实大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任务是大单元教学的关键要素,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师应依据大单元主题,立足真实情境,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根据“在品鉴人物形象和咀嚼文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百味人生”的大单元主题,以及上文所述的主题阅读情境,教师可以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两个层面,布置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文学阅读任务:阅读《祝福》等五篇小说,利用表格工具,从创作年代、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思想主旨等多个角度,梳理五篇小说的主要元素,明确其主要内容;从“祥林嫂”“林冲”等五位主要人物中任选其一,运用批注阅读、对比阅读等方法,分析人物命运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说明环境对人物成长的重要影响;回顾以往的阅读经历,想一想还有哪些小说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采用文本联读的手段,对上述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文学写作任务:任选一篇小说或者小说中的人物,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分析评述;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或者虚构的故事,写一篇小说,展现你的真实体验或生活态度。

根据上述两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围绕大单元主题,展开主题阅读和主题写作活动。在此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的魅力,循序渐进地增强阅读感悟。在阅读和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收获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学素养。

通过提炼主题、创设情境和布置任务等方式探索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为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新高考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实际经验,教师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发展需求,探索更新颖、更优质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从而推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徐美.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高中语文进阶教学:以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3(35):90-92.

[2]王雪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7):133-135.

[3]孙绪丹.构建大单元,促进高中语文教学[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12):26-27.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重点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建构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24]GHBZ192】

作者简介:冯林德(1977— ),男,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副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