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因·习法·悟理:散文化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波

摘要:近年来,散文化小说成为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热点。在教学实践中,整合阅读资源,重构阅读体系,可以通过借助资源探寻“散文化小说之因”,搭建支架习得“散文化小说之境”,以整合悟得“散文化小说之理”三种教学策略实现。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循因;习法;悟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学习任务群”为任务导向,引导学生阅读多种文体的文本,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文学阅读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体认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阅读文本选材精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陈村的《给儿子》,以干净质朴、诗情画意的语言,淡化沉痛,于淡雅中饱含着诗情,谱写了一曲父对子的叮嘱之歌。从作品内容上看,文本充满了“诗化小说”的气韵,凝聚着隽永、抒情、柔和、唯美的诗意言说。基于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体特质,巧借资源,搭建支架,整合读写,对文本进行重构。拟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给儿子》一文为例,据“循因——习法——悟理”建构散文化小说的阅读途径,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发展语文学科素养。

一、借资源循因,欣赏小说丰富气韵

散文化小说(也称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与传统的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却能体现出作家在特殊时代的价值追求。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特质,联系“主流作品”,学会透视关照,感悟小说散文化之因。

首先,关注文本,聚焦“散文描摹”。经典文本都有独特的艺术气息。散文化小说既坚持现实主义,又追求浪漫主题和乐观精神。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以“人物”“景物”“情节”为切入口,也可以聚焦散文笔法、抒情节奏等,细腻品析文本的“诗化描摹”之处,读出清新俊雅的风格。比如,陈村的《给儿子》这篇小说不仅有作者对插队生活的回忆,而且有对农村风物和生活的描写,洋溢着满满的真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象特质”“诗化景致”两个角度分别找出文本中寓于散文的诗意表达。具体如下:

狗总是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

通读文段,作者紧扣“狗的警惕”“船桨之声”以及古人“欸乃”之语,使乡村生活富有诗化气息,拉近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消除了读者阅读的隔膜感,实现了散文情感的无限延伸,增强了文章叙事的抒情性。同时,在考场上,学生还可以联系课内外文章,巧借已学的“主流作品”,做到“读一篇,通一类”。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中的《百合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画,感受其“诗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蕴。《百合花》中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雨后庄稼图”“月夜小溪图”等诗化的景致,拓展了人物活动的空间,增强了叙事的抒情意味。同时,这样的笔墨也消解了战争的残酷。以此类推,学生不难理解《荷花淀》开篇大量场景描写的作用,如“雪地的洁白”“干净的院落”等等,将自然的“光”“色”“影”融入诗意的表达之中,突出了战争背景下美好人性的坚守。

其次,透视关照,感悟“散文之由”。经典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视关照,探究作者避开通俗小说写法的缘由。比如,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给儿子》一文的结尾“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意味深长,饱含深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知青生活”背景,深度探究语言背后的写作理由。具体为:(1)历史幽思。“坟地”与“火葬场”“农具”,“粮食”与“彩电”“空调”等将插队生活与都市生活对比,摒弃喧嚣。(2)农村气息。好奇胆小的孩童、质朴纯洁的姑娘、淳朴厚道的民风、亲切熟悉的口头禅等等,表现出的不是知青的伤痕,而是深刻的人生体验。由此,学生不妨联系读过的作品,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者将宏大的叙事与日常的琐事巧妙结合,思念净土、返璞归真,精雕细琢的语言中散发着特定年代的爱与美。

二、搭支架习法,读出小说多重境界

散文化小说运用特定的叙述方式,展现出生活本色。在阅读教学中,巧搭学习支架,聚焦小说中重要物象和叙事方式,体悟叙述者的情致和态度。

首先,巧抓物象特质,搭建理解支架。散文化小说的本质还是小说。其中,散文化小说的“物象”是从传统诗词意象中分解出来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形象表征。如《百合花》中的“衣肩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哦,香雪》中“火车”“台儿沟小山村”社会环境等,都为小说建构了一个磁场,承载了探寻人生和世界奥义的特殊力量。基于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核心处,引导学生盘点散文化小说中常见“物象”的意义,读出其多重艺术境界。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给儿子》一文为例。文本紧扣核心意象“河流”,整合相关语言,探寻具体内涵:(1)自然地域。多处写到“漕河”,如“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将“漕河”与“长江”相连,蒙上了悠久的历史和柔和的母性特质。再如,“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将“漕河”设置在“夜间”这样幽静的氛围之中,赋有神秘的色彩。(2)社会环境。开头从“长江”着手,直接感叹“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使其成为抒情的文化元素。(3)生活工具。“船上只有一两个客”“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等,多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船”,寻求自由、乐于安定的中国情怀自然涌出。由此可见,“河流”不仅是流淌的自然之水,是《赤壁赋》中的“清风”“明月”,承载见证着世事变迁、自然永恒,以及无限诗意的远方。

其次,巧借叙事方式,读出小说深藏意蕴。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平和疏淡的叙事方式表达微妙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叙事方式可读出小说的多重境界。比如,《给儿子》一文的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书信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殷切期望之余,又有深层的思考。同时,文章巧用第二人称的叙事方式,“你总会长大”暗示此时的儿子年龄还小,“买票旅游”只是作者的畅想。这样的叙事方式有效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拓展了写作的空间。联系课文《哦,香雪》,学生很容易发现“火车”到“台儿沟”再到“打听铅笔盒价格”,整体上是顺叙,中间又有插叙。从这点上看,《给儿子》与《哦,香雪》的叙事方式如出一辙,层层蓄势,渲染情调。

由此可见,在散文化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巧选切入口,搭建学习支架,有效引导学生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解读作品的题旨和思想。

三、以整合悟理,体会小说微妙情感

散文化小说的情感往往表现出多重化、深刻化的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整合建构基础知识,进而达到读写能力的“双提升”。

有效整合,读写相生。散文化小说中的情感关系主要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物间情感冲突的多方性和关系相近人物间对同一事件情感不一的分化性。比如,在阅读《给儿子》一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父亲”(写者身份)和“儿子”(读者身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情感,设置具体的读写任务。如文章结尾说:“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其实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情感表达。教师可引导学生据此想象,儿子(或是父亲)痛苦的场景,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由此,文本的解读从表层的“亲情”表达走向了“成长”主题,从简单的“地域”行走变为复杂的“情感”寄托,真正地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在教授《百合花》一文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通讯员”“新媳妇”等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叙述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重构,进而全面解读小说主旨。

综上所述,在散文化小说阅读教学中,以语言建构为核心,以习得方法为路径,以融情悟理为追求,回归语篇特质,有效推进学生专题阅读活动,努力建构“诗意”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春迪.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阅读素养进阶[J].语文教学之友,2023(8).

作者简介:张波(1981— ),男,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