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曹世丽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给教育部门和教师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和审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机会。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探索更有效、更有趣、更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让语文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可从自我提升入手,通过参加互动性、实践性的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激发职业激情,焕发职业活力。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学情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作业形式灵活多变,进而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在“双减”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双减”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但“双减”政策的实施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面对中考的压力,语文教学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使得语文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把握“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让语文教学“活”起来的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学减负提质的目的。

一、创新培训方法,让教师“活”起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必须先从教师入手。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职业激情,焕发教师职业活力。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停留在教师聆听的层面,培训形式单一,没有实现教师的有效参与,培训的结果不够理想,教师进步幅度不大。为此,培训部门需要创新培训方法,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打造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业务能力精湛的新时代语文教师队伍。

首先,需要“互动式”培训,让教师思想“活”起来。加强培训双方的互动,让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这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其次,需要“实践式”培训,让教学方法“活”起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教师感受培训的实用性。第三,可以“在线”培训,让教师的见识“活”起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培训内容在线化,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效率。同时,“在线”培训方式也可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第四,需要“案例式”培训,让教师的思维“活”起来。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教师了解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最后,希望“团队式”培训,让人力资源“活”起来。将教师分成若干团队,通过团队活动和竞赛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种培训方式可以让教师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乐趣。

总之,创新培训方法要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培训的质量。

二、构建学习任务群,让教材“活”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但是教材编写相对滞后,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的新教材还没有试行。此时,需要语文教师仔细研究新课标,结合现行教材以及学情,合理组建学习任务群,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教师要设计具有驱动性的任务,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尤其要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选择学习资源,要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横向或纵向挑选组合,配以适量的课外资源,如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可以设置学习任务为:认识四季之美,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把八年级下册《昆明的雨》一文放到一起,再辅以朱自清的散文《秋》。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这样能够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营造温馨环境,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温馨的课堂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柔和的语气、亲切的态度、鼓励的话语等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化教学、情景模拟等,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课堂是自己的舞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加自信、主动地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二)促进课堂互动,让自主学习“活”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自主学习计划,如提供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任务、指导学习方法等。课堂互动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活力。

(三)注重个体差异,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和提升,引导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勇于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在课堂都活跃起来。

(四)注重评价反馈,让课后学习“活”起来

评价和反馈是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集体评价、个别评价等,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反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

四、跨学科学习,让教法“活”起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猎的知识跨越了语文学科本身。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首先,教师需要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和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例如,设计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其中可以涉及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通过完成这样的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项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涉及到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形式让学生了解作者那次开飞机的经历。再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黄河颂》一文时,涉及到音乐知识和地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广泛的知识,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自然就能“活”起来。

五、冲破抄读写背禁锢,让作业“活”起来

“双减”政策出台前的语文作业,以抄、读、写、背为主。这种作业形式过于机械化,往往缺乏创造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这种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作业形式,采用更加多元化、综合性、实用性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布置应用型作业

设计能够实际应用的语文作业,如写作、演讲等,或者动手实验、劳动等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

(二)布置个性化作业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计个性化作业,如阅读推荐、文学创作、朗诵、绘画、演唱等。这样的作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其潜力。

(三)布置互动性作业

设计互动性语文作业,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这样的作业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激起思维的火花。

“双减”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和审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机会。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探索更有效、更有趣、更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

作者简介:曹世丽(1976— ),女,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