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情境化教学初探
作者: 宗琪摘要: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通过情境化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以《昆虫记》阅读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三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情境化;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学习任务群作为组织语文课程的重要方式,“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群,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程地位随之大大提高。但整本书阅读也面临很多困难,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兴致不高、教学目标随意、教学内容零散,这些都使得整本书阅读效率不高。
笔者以《昆虫记》阅读教学为例,从情境化的角度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针对整本书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同时,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性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也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掌握读书方法,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提升的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部编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必读书目大致如下:《朝花夕拾》《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骆驼祥子》《昆虫记》《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林外史》《水浒传》《艾青诗选》《简爱》。书目涵盖散文、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科普作品等。文体不同,风格各异,阅读方法自然不同。
单就小说而言,《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等是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代表,其阅读方法和《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近现代外国小说是有区别的。如何利用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特点书籍的阅读方法,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读书方法应当成为整本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读书方法的选择应基于整本书的特点。
以《昆虫记》为例,科普性是其根本特点,文学性和人文性是其区别于其他科普作品的独特之处。此外,《昆虫记》中涉及大量昆虫,且独立成篇。基于以上特点,在教学中可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圈画法、品读法、对比法等读书方法。圈画法和品读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收获科学知识、品味文学语言、感受人文情怀。对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各类昆虫的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综上可知,语文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整本书阅读,掌握读书方法是其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根据文本特质,选择合理情境
新课标要求建设创新、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情境化教学是创建活力课堂的有效途径。情境化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从而推动语文课程的高效教学。
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情境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文本特质。那什么叫做文本特质呢?
首先,文本特质与其语言特点有关。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不同文体之间,乃至相同文体的不同文本之间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典雅、质朴、幽默、凝重……语言特点不同,情境特点也应随之变化。
其次,文本特质与内容有关。众所周知,情境的设计离不开文本,找到情境与文本内容的连接点,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使文本和课堂有浑然一体之感。
再者,文本特质与其可提供的教学价值及其指向的核心素养相关。文本都是教学的依托,教师可从中挖掘其教学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人文情境主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在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情境的设置往往可以拉近古今距离,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语言情境往往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能力,在文本教学中,语言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阅读、审美和创作的能力;问题情境的重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类情境可以借助问题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深度研究,在一些艰深的文本和长文本中运用较多。在课堂教学中,上述情境的运用往往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以《昆虫记》为例,首先,从语言特点上来看,《昆虫记》是一本生动活泼的科普作品,教师在选择情境的过程中,应激发学生趣味,不可过于拘泥、沉重。其次,从文本内容上来看,《昆虫记》讲述的是昆虫世界,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通过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昆虫世界和人类社会一样,有与人性相关的“虫性”,有类似于人际关系的“虫际关系”,它们像人一样繁衍、婚配、亲近、敌对。再者,从其可提供的教学价值和其指向的核心素养来看,语言运用、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可在该书的阅读和教学过程中实现。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朋友圈”这一情境。首先,它贴近生活,激发趣味;其次,它符合昆虫世界“社会化”的特征;再者,“朋友圈”的丰富作用,即理解、表达、沟通等,也可用于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可知,情境的选择应基于文本特质,而想要明晰文本特质,则需要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探究。
三、择取核心文本,创设整体情境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文本篇幅长、教学时间有限是摆在师生面前的“拦路虎”。针对这一困境,择取核心文本显得尤为重要。以单篇或片段辐射整本,是提升整本书阅读课堂效率的捷径之一。
什么是核心文本?笔者认为核心文本就是最能体现整本书文本特质的篇目或片段。
有些书籍篇幅长、篇目多,如何快速定位核心文本呢?这就要去教材中找答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一册课本中都有与必读书目相关的内容,有些是作品介绍、名家点评、片段赏析,有些是把必读书目中的部分篇目直接选入教材。如《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均选自《朝花夕拾》。八年级上册的《蝉》则选自《昆虫记》,那么《蝉》适宜作为《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文本。
在择取核心文本、挖掘文本价值基础上再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便能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容易走入“滥用情境”的误区。“滥用情境”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罗列堆叠各种情境,情境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梯度,这样的情境化教学始终是形式大于内容,反而不利于学生走进课堂、深入文本、自主探究。在这种情况下,力求使情境整体化显得尤为重要。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笔者选择“朋友圈”作为整节课的“大情境”。通过研读《蝉》和《昆虫记》其他篇目,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重点,把“大情境”划分为几个与之相关的“小情境”。总体设计如下:
导入环节:假如昆虫们有“朋友圈”,请学生们根据课前为昆虫拟写的一句个性签名改写备注。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已读内容,激发课堂兴趣。
初读环节:通过阅读文本《蝉》,说一说对蝉的“初印象”,并用文中的一句话补全蝉的“个性签名”。设置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昆虫记》的科普性,从中学会圈画法。
探究环节:走入蝉的“朋友圈”。通过蝉的第一条“朋友圈”(今天生了好多孩子,开心!),使学生了解蝉和其他昆虫的异同点,从中学会比较法;通过蝉的第二条“朋友圈”(今天解锁“新皮肤”,感觉自己美美的,开心!),让学生赏析《昆虫记》的文学性语言,从中学会品读法。
升华环节:走入法布尔的“朋友圈”。通过法布尔的第一条“朋友圈”(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在探寻生命),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运用品读法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生命意识。通过他的第二条“朋友圈”(只为活命,吃苦是否值得),让学生与法布尔进行跨时空对话,进一步感受《昆虫记》的人文内涵。
整节课由几个小情境组成,小情境均围绕“朋友圈”这一大情境创设,且它们之间有梯度,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逐步阅读、探索、感悟。
综上可知,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择取核心文本能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而创设一以贯之且有梯度的一体化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加深印象。探究整本书阅读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在充分研究文本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情境化教学的新途径,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打造活力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申宣成.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背景,内涵与结构逻辑探析[J].语文建设,2022(11).
[2]孙萍,靳永彩.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 2022(33).
作者简介:宗琪(1993— ),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初中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