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特质的文学类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倪丽丽摘要:文学类文本是一种指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的文学语言系统。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性质独特,表达特殊的情感。有效聚焦文本特质,选取切入点,深入开掘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文本解读精深化、解题专业化。结合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聚焦文本特质,从文本架构、叙事元素两个角度,强化文学类阅读的“鉴赏与评价”,引导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文本特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资源,注重学生文学鉴赏与评价能力的培养,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标。”立足文学素养,借助储备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将核心素养落地。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注重以素养为导向,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形式,选取鲜明、主观的内容,表达含蓄、丰富的内涵。通常文学类文本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大文体,再现了生活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建构文学类阅读的整体思维,聚焦单篇文本的特质,理清文本的逻辑。
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徐则臣的回忆散文《放牛记》。作品叙述了当年“我”的放牛生活,表达当年的放牛之事对“我”的意义。这篇文本紧扣我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感情真挚,充分反映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基本路径。从“阅读与评价”能力考查的角度看,《放牛记》一文的文本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叙事方式都有独到的特质。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关注文本本身,重视运用迁移思维,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笔者从文本特质的角度,关联新高考语文I卷文学类阅读命题特点,具体探讨解读文学类文本的路径,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能力。
一、观照文本架构,整体建构解读思路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属性。该属性决定了文本的阅读内容、阅读思维以及阅读重点。不同的文本特质不一,聚焦点也就不一样。在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特质是文本特定形式与特定内容结合的言语聚焦点。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借助文本特质,找准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掌握解题的密码。
首先,紧扣单篇文本的特殊结构,读懂这一篇。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每一篇文本都有特殊的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尊重文本,遵循此结构,进而完成审美鉴赏与评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实现文本的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比如,2024年新高考语文I卷《放牛记》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作品描写细腻而真实,文字充满了诗意,作品内涵深刻。通读文本,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语言风格,紧扣文本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进而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学生可以聚焦文本第三段,找出文本中细腻描写的语句:
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厉,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此段在整个文本中由牵牛顺便介绍邻村的锯木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乡村生活实况。看起来是闲笔,但是却呼应了“我”对放牛生活的喜欢,充分凸显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学生通过联结学科知识与文本特质,进而提炼出乡土、人性、成长等相关主题。
其次,大概念为联结点,凸显“这一类”价值。新课标中提出“大概念”,旨在建构整体的阅读思维。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大概念”是以文本语言为基础,有效地把言语经验、规则等程序性言语知识连接起来,从而彰显出语文学科的属性知识。通读《放牛记》,学生不妨将其放入到“诗化”文本这一大概念中去学习,以理解为鉴赏的前提,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考场上,学生可以联系教材中的“诗化”文本,从“诗化语言”“诗化形象”等角度欣赏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比如,文中有大量的“诗化语言”:
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坐忘尘嚣,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通读这些语段,学生很容易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时代,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世界。没有喧嚣、没有繁华,有的只是纯真和快乐。同时,作者细腻的描写中不乏带着深深的哲思。如,“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等语句,又带着作者浓烈的隐喻。联系前后语境,学生可以将整个叙述放在大的背景下分析,感受“放牛”赋予作者的意义。具体为:自由自在地放牛是另一个世界的“我”,这段岁月给了“我”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由此可见,以“诗意中的哲理”为“大概念”,抓住文本“诗化”的特点,体悟作品表达上的含蓄和深刻。
二、关注文本叙事,体现元素的价值
叙事学认为“叙述”“虚构”是文本的本质特征。所谓的“叙述”就是讲故事,“虚构”则是作家用叙述的方式创造一种真实。在考场中,学生可以直接从叙述的角度切入,紧扣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读出文本潜在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首先,关注叙事视角,体悟作者的情感。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入手,尤其从叙事视角切入,接近文本文体的本质。叙述视角指的是叙述者或者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理解故事。简而言之就是故事是由叙述者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放牛记》是一篇叙事性文本,文本通过对主人公放牛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以及成长的思考。文章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表达娴熟。叙事起起伏伏,描写细致贴切。文本在现实和过去的事件中转换,通过少年的视角强调放牛的快乐。如:“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作者以少年的视角表达了被摔并不是一种不美好的事情。而文本的末尾为“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作者运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放牛这件事,赋予其不同的人生意义。在考场上,学生可以抓住这一叙述方式,迅速进入文本展开解读。其实,叙述视角变化的文章在教材中多次出现。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通过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转化,表达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感怀以及成年之后的反思。在平时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叙述视角,联系文本语境,冲破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屏障。
其次,关注叙事人称,建构审美世界。所谓“叙述人称”即叙述观察点和视点,也就是作者根据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叙述的身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建构文学类文本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往往有着自己的叙述人称,表达特定的情感。在阅读中,学生需要关注叙述人称,对信息进行加工,进而与作者展开对话。比如,《放牛记》中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表现出作者的矛盾心态。如,“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回忆当年,巧用第二人称“你”增进距离感的同时,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则真实表达出自己少年时与那些野孩子的不一样。阅读时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聚焦文本的核心,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
最后,关联试题特质,完善阅读过程。在短时间内学生需要走进文本深处不仅离不开平时建构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还需要巧妙借助试题题目的提示,选取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对作品审美价值的结构化认知。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聚焦文本特质,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模型,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可视化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汲安庆. 语文解读的原则与视角[J]. 中学语文,2022(13).
作者简介:倪丽丽(1983— ),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