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 提升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

作者: 甄薇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结合教学实践,从“知人论世提升核心素养”“了解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哲人的思想,塑造理想人格”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阅读鉴赏;文化认同感;高中语文

文化认同感即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认知,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对高中生而言,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阅读鉴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有效提升文化认同感,运用精准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探寻历史真相,助力核心素养提升

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情感等,其背后蕴含特定的时代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探寻历史真相,也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化意蕴,从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历史文献,让学生了解历史、探寻历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执教《阿房宫赋》一文时,笔者围绕两个方面给学生推送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首先,给学生推送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秦王朝建立与覆灭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秦王朝覆灭的原因。其次,给学生讲述《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牧生活的历史时期唐朝的真实状态。随后,笔者指导学生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开展深入分析,探讨杜牧创作《阿房宫赋》的初衷。学生结合真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杜牧创作的背景与心境,逐步深化对杜牧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还原作品的真实历史背景: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然而统治者却依然沉溺于享乐之中。作为一位正直的文人,杜牧深感忧虑,担心国家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因此创作了《阿房宫赋》,旨在提醒统治者关注国家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对《阿房宫赋》一文创作意图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借助历史资料,感受杜牧的爱国情怀,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文化认同感。

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作品历史背景后,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阅读文本,这样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提升。学生在缅怀和崇拜古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传人,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继承民族文化精神,这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解读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学习《登高》一诗后,笔者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登高望远”是哪个节日的风俗习惯,这样便将“重阳节”引入到教学中。笔者抓住契机,引出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探究主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请阅读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挖掘蕴藏在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密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话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结合具体的认知,分享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中得出以下结论: (1)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精髓,生动展示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智慧;(2)青少年要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够挖掘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反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感悟深邃意境,追寻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注重意象之美,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尤为突出。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象不仅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描绘,更是古人对生命哲学和人生智慧的深入探索与独特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古诗词的内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意象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感悟作品表达的意境,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的思想展开深入分析,理解历代文人墨客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和思考。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笔者先指导学生挖掘词作中蕴含的意象,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其中。比如,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描绘,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作者通过乱石、浪花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笔者还引导学生体会词作的内涵,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考哪一种生活观念更利于追求美好的生活?通过解读不同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学生认为有的人庸庸碌碌,只求享受生活,但是有的人却希望通过报效国家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学生认识到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可通过报效国家的方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者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的确如此,意境彰显了古代文人对生命理想境界的深刻反思与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意象构筑一个可以休憩的精神家园。如果学生能围绕这一点展开深入分析和探究,并沉浸到美好的意境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四、领悟哲人智慧,构建理想人格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教材中有多篇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哲学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深入解读,领悟古人的智慧,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以《劝学》一文教学为例。文章展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对于“学习”持有的看法。学生在探索中领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价值,认识到唯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促使量变转化为质变,进而实现对哲学思想的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解读。教师还可以将哲学思想渗透在实际生活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学生会认识到“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是不正确的,在学习中不能仅仅追求“合格”,而应该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只有像荀子说的那样,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古人深刻的哲思,如孟子仁政爱民的情怀,荀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庄子洒脱出尘的情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的哲学思想时对自己进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尝试弥补改正。这样能帮助学生构建理想的人格范式。

五、贴合时代脉搏,挖掘丰富内涵源泉

新课标提出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语文课程体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新闻、热点,并围绕其展开讨论。这样能促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探究善恶美丑,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具象认知。

以学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为例。笔者贴合时代脉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时代进行思考,如古人是如何应对疟疾等流行病的。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青蒿素被发现之前每年有多少人死于疟疾。思考“青蒿素”的发明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总结资料认识到:在中国古代疟疾是一种可怕的、无法治愈的疾病,在20世纪中国疟疾感染病例高达3000万。但是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疟疾成为一种可治愈疾病,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的写作手法展开探讨,设计仿写活动主题“我所钦佩的那些人”,仿照课文的构思,讲述自己钦佩的名人,通过具体事件说明这些名人的风采以及他们所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

语文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要义。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将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崭新认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明显,不少学生产生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想法,一些学生的文化自信遭受了沉重打击。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挖掘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激发文化自信,那么必然能促使学生提升爱国情怀,从而更积极、更主动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查理德·尼克松.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甄薇(1980— ),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