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指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

作者: 徐幸良

基于整合,指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0

摘 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筛选及整合不清晰,导致实际教学缺乏合理性和逻辑性,同时“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要以问题解决为整合点,以语言实践为着力点,为学生打造丰富的实践场域,彰显实践育人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整合 实践 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然而,当前跨学科学习普遍存在着“学科大拼盘”“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虽然有多门学科的融合,甚至在一堂语文课上有多门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但“为何跨”“在哪里跨”以及“如何跨”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这导致了课堂看似十分热闹,但缺乏学科的整合,学生不知为什么要进行跨学科学习,素养提升也根本无从谈起。此外,当下的跨学科学习涉及更多的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学习,而最关键的语文实践却停留在表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正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的,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要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最终指向应当是在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里,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解决复杂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要点

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必须明确两点,一是以问题解决为整合点,二是以语言实践为着力点。跨学科学习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复杂而多面,无法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来解答。因此,跨学科学习强调综合性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来解决这些问题。整合是跨学科学习的显著特征,它处于跨学科研究进程的核心位置,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获得新的认识和成果。然而,跨学科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脱离学科而存在的,而是基于并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立足于每个学科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对学科的支配地位提出了矫正。这首先表现在学科学习往往是以“课堂为中心”,跨学科学习则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2]。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问题为整合节点,整合不同学科的视野、见解、方法等,将碎片化、去情境的知识整合为一种全面、综合的运用,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事实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学习内容缺乏整合、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习成果不够多元,而“‘跨学科学习’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迭代升级,是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充分的诠释”[3]。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为例,谈谈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内容整合及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实施策略。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整合

1.围绕学习主题,整合学科视野

2016年,芬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现象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学习,倡导“为未来而学”的学习理念。所谓“现象教学”,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4]这启示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整合至少两个学科视角分析、发现和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学习主题本身就具有真实、复杂、综合性的特点,表现形式有“大概念”或“真实问题”等,它们都是从生活中的现象提炼而来。学科视野是以学科视角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学科观察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倡导低碳生活”这一学习主题中,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从社会科学视角来看,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公民采取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数学学科的视角来看,数据统计表明,从工业革命后,温室效应的严重程度呈指数增长,要想达到碳中和还很困难。通过这样的多维视野,学生对于“倡导低碳生活”这一现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由此可见,跨学科的学科视野能够弥补单一学科的视野盲区,帮助学生看到不同现象间的依赖关系,连接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整体。

2.解构真实问题,整合学习内容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解决“为何跨”以及“怎么跨”的问题,首先要抓住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一核心要素。真实问题是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或真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语文实践加以解决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展现出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解构并分解真实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后,自然就会明确解决问题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需要摆脱线性思维和单一思维模式,以结构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筛选并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解构“倡导低碳生活”这一真实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基本问题:为何要倡导低碳生活,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生活,如何组织“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活动等。而每一个基本问题可以继续分解为子问题,并将涉及的学科及学科内容、学习材料进行整合,如表1所示。

例如,“如何组织‘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活动”这一基本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问题:“怎样组织‘低碳生活’演讲比赛”以及“如何介绍‘低碳生活’手工小创意”。每个子问题的解决都涉及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学生要介绍“低碳生活”手工小创意,首先就需要自主搜索网络资源,结合劳动课的相关内容,设计制作低碳生活的手工小创意。而在介绍设计和制作流程时需要运用介绍事物相关的知识,如“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场域

1.情境中的实践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除去学科教学过于注重静态知识的弊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实践性”,因此,需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或社会情境,为学生构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倡导低碳生活”这一学习主题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如下情境:学校将联合“低碳科技馆”举行“低碳生活进校园”活动,现邀请同学们一起完成项目策划。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可以更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调动其利用所学的综合性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文字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综合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并且建立起在实际生活中迁移运用的高速通道。

此外,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课内外的语言实践场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为真实的环境。因此学生除了课堂和网络、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外,还可以走出校园,到杭州低碳科技博物馆,在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游戏中,了解关于低碳生活的知识;还可以参观曾举办亚运会的大莲花场馆,采访场馆的讲解员,感受科技助力低碳生活的魅力。多元的实践场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合作探究等能力,也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跨”的本质属性。

2.结构化的驱动任务

在问题分解单的基础上,遵循问题解决的路径,以劣构的、结构化的驱动任务,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没有唯一答案,因此,劣构、开放式的任务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些驱动任务呈现出进阶式、结构化的特点,提供问题的组织结构。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需要持续不断学习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环境和学习支架,并能持续给予正向反馈和情感支持,来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组织“低碳生活”演讲比赛活动中,按照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构建如表2所示的任务单。

3.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贯穿整个跨学科实践过程,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全面记录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核心素养。因此,首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包括是否能够整合不同学科视野形成对现象的全面认识,是否具备系统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分析实际问题,并积极主动学习、获取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及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时,可以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参观科技馆了解“低碳生活”的调研报告、采访亚运会场馆讲解员的采访记录、学习演讲稿撰写的思维导图等等,这些物化的学习成果及过程性材料能够直接作为证据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遵循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可以在这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新增‘过渡点评价’,以体现学生素养分阶段任务的达成情况”。“过渡点评价”还可以起到“认知—反馈—调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必不可少的结果性评价同样重要,在这个方面,同样可以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如演讲比赛的评委除了学生、语文老师外,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共同参与。低碳生活手工小创意的照片及视频可以发布在公众号上,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打分,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融为一体。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评价量表、学习档案袋、项目反思等书面评价外,还可以加入其他形式的评价,如口头评价;可以请亚运会场馆讲解员评价采访的过程,通过点赞卡对手工小创意进行点评。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3]王 伟,汤寅颖.本体与主体: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困境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2024(1):15-18.

[4]徐 鹏.跨学科学习:基于学科立场的审视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24(1):4-9.

[作者通联: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