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起首段教学:语段功能层理与题目类型分案

作者: 袁海锋

议论文起首段教学:语段功能层理与题目类型分案0

摘 要 写作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高级精神性工程筹划,起首段写作是这项写作工程的地基。根据起首段复杂的总体性特质,以内在功能层理与外显语体风格为双标,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想段型;根据题目素材的语料性质,对作文题目作“万物索引仓库”式分类,基于具体题目类型制定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分案设计。一种“依体定教”的起首段教学思路由此清晰。

关键词 起首段 语段功能层理 题目类型分案

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苦思三天而开头毫无眉目,以至气馁到嚎啕大哭,并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感慨:“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一切都是神圣的,似乎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令人难以选择,令人战战兢兢。”[1]作家徐则臣更略显夸张地说:“对我来说,小说的第一段写出来,整个小说相当于完成了一半。”[2]可见小说的第一段不仅难写,而且重要。不只小说,议论文起首段写作亦是如此。

议论文起首段身处篇章要冲,体量精悍,功能多元,层理复杂。因此,起首段也常使学生陷入“一段当关,万字莫开”的写作瓶颈,即便“胸中磊落藏五兵”,后续文段也只能“欲试无路空峥嵘”(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起首段困境的突破,从“教”的层面破解语段功能层理,定性作文题目类型,继而“依体定教”地制定卓有成效的写作方案,或是一条通幽曲径。

一、复杂的总体性:起首段的功能层理与语体风格

“但凡作家,都知道选好开端是写作的关键,不仅因为后文的铺展极大地取决于开端,更是因为一个作品的开端,近乎可以说,是进入其内容的主入口。”[3]学者萨义德对写作开端的“主入口”描述,对于理清起首段的特殊症候大有裨益。起首段重要且难以驾驭,根源在于其蕴含的复杂总体性特征。“复杂”一词在此不仅描绘了起首段在篇章结构中的多元维度,还揭示了其功能的丰富性。从语段功能构成的角度看,起首段位于篇章前出要冲,其主体性表现为总领全篇的上位属性,具体处理篇章“写什么话题”的话题引入、“为何写”的问题提出、“怎么写”的观点概述等诸多硬性任务。在语段思维逻辑层面,起首段启用的是“从特殊推出一般”的归纳思维,由具体现象、问题、危机,引出相应方案、结论、观点、任务等;主体段落群则启用“从一般推出特殊”的演绎思维,对各段落分论点作属性单一的深入论证。而这要求学生具备迅疾精准的思维转化衔接的总体性能力。在语段语体风格层面,起首段力求简洁精练,以全局性的视角确保与篇章整体的和谐统一。实际操作中起首段字数、段幅皆极力收敛,进而履行其不喧宾夺主的抛引作用。语段功能的繁复,语段逻辑的急转,语体风格的简省,前者决定了起首段的价值,中、后两点彰显起首段从思维到语言的操作困难性,三者对立统一,相互牵扯,进而构成了起首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复杂总体性景观。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三篇教材选文同样具有这样的“麻雀”属性。以教材经典名篇为靶标,“解剖麻雀”,更能以具象形式展示议论文起首段的复杂总体性,并理清一种理想段型的功能层理。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起首段共五句,其中二、三句为企业家感慨,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语段可分为四部分,并以“体验的时代”“如是感慨”“不谋而合”“最挑剔眼光的检验”代指。整个句群,“体验的时代”语用功能最为复杂:一方面,它从宏观的时代品质切题,并与后继的“如是感慨”句——由“墓志铭希望”的引语,从某企业家的微观视角切入工匠精神——二者合力引出“写什么”的篇章话题;另一方面,它又从时代的诉求特征,隐秘地引入了工匠精神“何以必需”的外因,巧妙地落实了“为何写”的语篇功能。正因如此,后继的“不谋而合”句并不承担语篇“写什么”“为何写”“如何写”的内容结构功能,而是发挥一种更为幽微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语用形式功能。其“承上”之能表现为对“写什么”话题的引流而合流。所谓“不谋而合”,更似“有意为之”。其“启下”之用则表现为对“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句蓄势——因为话题的两方被“不谋而合”,“只有……才有……才能……”话题观点才能水到渠成。至此,作为篇章观点的概述,“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句虽然至为重要,但其落成却也最顺理成章。顺势而下,不着痕迹,这才是极高明的文章写法。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首段共四句,分别以“标准是什么”“解决了的问题”“搞得混乱不堪”“十分必要”代指。“标准是什么”开篇明义,引出谈论对象与讨论问题。“解决了的问题”则话锋一转,“问题”是本已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应是问题,但还得讨论,就必然有背后的原因。“搞得混乱不堪”一句揭开谜底,也彰显了问题讨论的针对性与必要性,“为何写”的语段功能至此清晰。“十分必要”句前半部分“为了深入批判”“肃清其流毒和影响”等字眼,着意延续“为何写”的语段功能,后半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则以极其简省的用语,把“必须摆正认识,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篇章论点擘画出来。至此,“如何写”的语段功能,在“十分必要”的语用内容与语言形式双重维度上,得以落实达成。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起首段共五句,其中三、四、五句,是对“立其诚”的现代阐释,属于一个整体。因此,起首段可以“一句话”“一个原则”“坚持真实性”代指三个部分。表面上,张氏起首段写作逻辑似乎略显混乱,好像“一句话”与“坚持真实性”的引入与解释话题的语脉关系更为紧密,有调整的空间。但如果从语段功能的角度分析,则更能彰显张岱年行文的缜密:“一句话”引入话题的担纲不变,“一个原则”中“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等字眼一方面直接挑明了“一句话”在发言著论写文章中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又在含蓄指出“发言著论写文章”存在的当下问题,无论哪个方面,都直指“为何写”的问题导引。“坚持真实性”表面看是对“一句话”阐释说明,这种认识其实稀薄化了“坚持真实性”的语段功能——以“以古鉴今”的方式,提出前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即以古人的“立其诚”来坚持书写的真实性。一种“如何写”的语段功能由此彰显。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诗谱序》)。借以教材经典选文为语料的显微镜式观察,起首段语用功能层理的几点认识逐渐清晰:一,起首段写作必须遵守一种顺向逻辑,也即“写什么”的话题明确最为前置,否则“为何写”的问题动因,以及由话题而生的“如何写”的观念方案皆被悬置;“为何写”的问题动因有当下已然缺憾与未来应然期许两种样态,其接续而出方使基于问题的“如何写”的观念认知、行动方案不至于无的放矢;最为重要者,是由话题、问题催生“如何写”的观念认知与行动方案,它们是文章的精髓所在。缺少了这一部分,前述语段功用便“无疾而终”,且后续主体段落无从铺展。二,语用功能的复杂,不能遮蔽语体风格的简省,不能妨害其抛引作用的绽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起首段字符(字数+标点)分别为146、116、102,是为绝佳示范。为兼顾语用与语体两方面诉求,起首段语用单句推进为上,如有可能,甚至可一句二用,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体验的时代”等句。三,以语段主体性为起首段段落构造核心指标。与之矛盾的语句逻辑可作适度拆分调整,如《修辞立其诚》“一句话”“坚持真实性”句群基于语用功能的拆分;段落语句中一句二用导致的语脉撕裂,可设计相应非功能语句“承上启下”沟通,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不谋而合”句。

事实上,随着起首段语用功能层理的深度清理,一种起首段理想段型亦不言自明地浮出“水面”(见图1)。

二、具体的针对性:作文题目类型辨析与分案设计

虽然起首段语段风貌呈现出“从特殊推出一般”的归纳思维倾向,但其理想段型规划启用的却是“从一般推出特殊”的演绎思维。起首段理想段型的存在价值更多在理论的深刻性,而非直接适用于所有具体题目的起首段写作实践。学者赵汀阳认为:“在功能上,总括性的概念不是思想用来‘看’事物的,而是语言和逻辑用于建‘万物索引仓库’所需的分类或分层的功能”[4]。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借助“万物索引库”式的概念分类、分层功能,“思想用来‘看’事物”可以有一种更深刻的达成。因此,聚焦议论文体倾向的作文题目外显语料性质的分类分层工作,无疑可用来“看”作文写作这项工程事件,并达成指向“起首段理想段型”落地的、富于针对性写作分案设计。

经过对大量以高考真题为主体的作文题目分析,观念辨析性、现象概括性、隐喻素材性三类作文题目风貌逐渐清晰。

1.观念辨析性作文

作文题目材料必然包含某种观念,但观念是材料明确给定,还是需要学生自行概括,这是观念辨析性与现象概括性两类作文题目的根本分野。在观念辨析性作文中,根据内含观念的存在样态,又可以细化出观念抉择型、理念演绎型两类。

(1)观念抉择型。这类作文题目中,至少存在两种相关联或相对立的材料观念。题目考查点有两种:一是在相对立的观念中,引导学生作出合乎时代、国家、个人的正向发展的观念抉择,以实现一种“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例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2020·全国I卷)

又如: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 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2024·适应卷)

二是在相关联的观念中,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乎逻辑的重组,以实现一种合乎时代、国家、个人的正向发展观念重构式“抉择”。例如: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2017·全国Ⅱ卷)

无论哪种观念辨析作文,其考查目标是一致的,即认知清晰化——从众多观念中重构一种落实“立德树人”的正向价值观。前述起首段理想段型构成不变的情况下,类似于“相比于XX,我则以为”的过渡语,一方面清晰所谓“青年立场”,另一方面更能引导“由多而一”的新观点概述功能落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