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作文教学路径
作者: 马玉娥
摘 要 新课标强调思维发展,并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但逻辑思维训练仍是高中作文教学的薄弱地带。在作文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学习起点,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整合课程资源,补充逻辑知识,同时将语言和思维融合,引导学生在对语料的梳理和探究中搭建思维支架,并利用支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一条路径。
关键词 逻辑思维 发现问题 搭建支架 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明确提及“逻辑思维”。同时,语文高考评价体系也逐步发生变化。2017年高考语文已“对试题试卷的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实际考查效果”[1]。这种改革还在持续深化,这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也应紧跟变化,更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
写作是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区域,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区域。但在较长时间里,因逻辑知识的缺席,作文教学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缺少深耕细作,学生作文中呈现出的问题,症结大多在于逻辑思维。统编教材编写者徐飞老师说:“学生阅读理解不到位,语言表达不通顺,作文条理不清楚等等,很多不是语感问题而是逻辑问题。”[2]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渗透逻辑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当务之急。但逻辑知识宽广、深奥,逻辑思维能力囊括众多,如何将之变得通俗易懂,并适时融入教学,便于学生接受并消化吸收,这是一线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发现问题-搭建支架-解决问题”的路径,以用“同一律”校准思维的作文课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发现问题,找到症结,弄清学习需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3]。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有深度学习,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什么,这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常见的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新课标的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现实起点指现实学情。弄清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就逻辑思维训练而言,要弄清学生应该具备的逻辑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现状。当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并不匹配时,就说明问题存在,学生有学习需要,教学就有适切的切入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新课标已明示逻辑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专设了“逻辑的力量”这个单元,其中提到了“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以及“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这都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写作中应能发现逻辑谬误并进行有效论证。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为薄弱。比如,笔者曾带的高三某班学生在写作中明显表现出了在这方面关键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在连续两次月考中,作文偏题离题的同学占了一定比例,主要表现为:题目偏了,但正文契合题意;基本立意对了,但段落内部偏题;或题目、立意、内容全偏,甚至完全离题……并且,经统计发现,两次偏题的学生人群并不集中,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还处在语感主导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能用语理有效监控写作这个层次。
当务之急,是要补足这方面的思维短板。分析症结,学生作文偏题离题,主要是偷换了概念、论题,或脱离了所给材料语境,从逻辑学来看,就是违反了同一律。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律的相关知识,并搭建思维支架,去监控、校准写作思维。
二、巧设梯度,渗透知识,搭建思维支架
1.要点细化,援例剖析,化难为易
同一律是逻辑学的四大基本定律之一,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4]。它强调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同一和论题自身同一,其中“同一思维过程”指“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4]。但这样的表述,听起来很抽象,学生不一定能深刻领会并有效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先消化吸收并化难为易。
结合新课标对语境的强调,以及语文高考命题侧重以情境为载体的考查趋势,在对同一律的要点进行细化时,笔者将其简化为概念同一、语境同一、论题同一。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面对抽象概念的畏难心理,笔者尽量选取通俗性、趣味性和情境感较强的语料,并按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让语境相应地由简单到复杂,借此在具体语境中利用同一律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语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式的引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在个性得到尊重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打开。在对看似随意、实则针对性很强的语料的剖析中,学生看清了因违反同一律而思维发生偏移的过程,对同一律这一逻辑定律便有了初步理解。
2.增加梯度,融入情境,加强巩固
学生在理解了同一律的基本知识后,还要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因此需要补充更多必备知识。比如,偷换概念容易造成表达上的偏题、离题,但在什么情况下,概念易被偷换且不易被发现?这就需要对概念间的关系有更多了解。如何避免概念被偷换?发现论题被偷换后如何及时挽回?如何避免脱离语境?这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具体的案例指引。此外,要锻炼学生利用同一律监控和校准思维的能力,还需要综合性强的语境。
为此,笔者选取了一些生活化的语料。比如:小华想要买棉花糖,爸爸先以家里还有糖为理由拒绝,在小华明确表示要买棉花糖时,又以“小华蛀牙了,不能再吃糖”来搪塞,小华则以很多同学都有蛀牙来反驳。学生在分析中很快发现:小华和爸爸都违背了同一律。爸爸为了阻止小华买棉花糖,故意偷换了“棉花糖”和“糖”的概念。而“棉花糖”属于“糖”的一种,“糖”已经包含了“棉花糖”,它们之间是属种关系,也叫包含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
借此,笔者又顺势提供了几组词语,再辅以维恩图,让学生讨论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很快清楚了概念间常见的几种关系:全异关系(如苹果—火车)、包含关系(如创新—独创)、交叉关系(如火种—火光)、同一关系(如鲁迅—《阿Q正传》的作者)。同时,学生还总结出有全异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被偷换,容易造成表达偏题、离题,所以,想要作文不偏题、离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或者不更换概念。这样,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何做到概念同一的思维支架和方法支架初步搭成。
此外,在讨论上述语料时,学生还发现小华和爸爸都偷换过论题。小华回避了爸爸说的“蛀牙了不能再吃糖”的问题,把论题转移到“很多同学蛀了牙”上;小华的爸爸偷换了两次论题,将“要不要买棉花糖”换成“要不要买糖”再换成“小华能不能吃糖”。学生还发现,在爸爸第一次偷换概念和论题时,小华有意识地把论题拉回来了,并强调了“棉花糖”这个概念,他们由此总结出:在平时的辩论和写作中,发现偏题,也要有这样拖回概念和论题的意识。
另外,在分析“十斤多还是一公斤多”,孩子和大人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现象时,学生关注到了交流语境的重要性,意识到写作文时,要想表达清楚,也要先明晰语境。
三、实践演练,校准思维,解决作文问题
发现问题,搭建思维支架,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本次教学中,前面的层层铺垫,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偏题、离题的问题。为此,笔者带领学生重温了最近的一次作文题。
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强调:“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青年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
2016年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造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作为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以“青年学子该做什么样的奋斗者”为主题,完成一篇面向全校的演讲稿。
要想作文不偏题、离题,首先要搞清楚论题、核心概念以及题目中预设的相关语境。通过分析提炼,学生总结出题目中给出的中心论题是“青年学子该做什么样的奋斗者”,核心概念是“奋斗者”,“永久奋斗”“理想”“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先锋(创新、创造)”“奉献”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概念。依据之前给出的语境定义,学生得出预设语境中交际的双方是“正值芳华的青年学子”和其要面对的全校师生;文体是演讲稿;适用场合是演讲现场;社会环境方面要考虑到作者身处“前所未有的时代”;知识背景方面要考虑三则材料及相关信息。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青年学子该做什么样的奋斗者?答案可能很多,比如善于抓住机遇、有激情、有干劲、对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会学习、有思想、勤思考、善反省、善总结、有担当等,是否需要一一谈到,还是想到什么就谈什么?学生结合三则材料,迅速给出了答案:考虑到命题人预设的语境及讨论方向,可以写永久奋斗、有远大理想、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敢做先锋、努力创新和创造、甘于奉献,还要立足自身、立足时代需求等来谈会更契合题意。
在完成这些准备工作后,笔者给出了两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一:利用同一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所给标题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同时分享或推荐好标题。任务二:利用同一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所给文章主体框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因所选内容皆来自学生作文,又有任务驱动,学生评改的积极性很高,任务很快完成。小组还派代表进行了交流,部分交流结果如下(见表1、表2)。
生成的课堂难免有一些不足,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同一律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初步利用同一律对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教学目标初步达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践行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写作教学理念:一是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分析学情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所选语料尽量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吸收。二是努力变革教学手段,将语言和思维融合,情境和任务结合,引导学生在对语料的梳理和探究中搭建思维支架,并在对作文进行评改的任务情境中锻炼学生利用思维支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5],本次教学是笔者根据学情,整合相关课程资源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比如,完善评价细则,在课后创设更丰富的评价情境,加强组间交流互动,将作文评改的内容细化到段落内部,让学生在评改他人的文章中更懂得如何使自己的写作满足实际需要等。
此外,高中生在写作中应掌握的逻辑知识不仅只有同一律,他们还需要更系统的思维训练,这也需要教师有宏观视野,有探索精神,努力寻找多条路径,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静宇.高考语文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的历史演变与改革趋向[J].中国考试,2019(11):52-56.
[2]徐 飞.“逻辑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上)[J].语文教学通讯,2020(31):7-12.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2,44.
[4]陈 波.逻辑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7.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