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与逻辑:走出文体、文类混淆的困境

作者: 周晨晔 胡根林

【任务群解读】

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这个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必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的第二个学习单元,目标定位为:(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2)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能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能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3)能运用所学知识,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并形成自己见解,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

1.教材分析:

(1)本单元人文主题为“探索与创新”,以知识类读物为主,包含科普文与社科论文,所选的四篇文章都属于知识性读物,《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记述科学探究历程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两篇阐说研究成果,这四篇文章都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2)理清文中展示科学发现的过程,关注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过程;学习研究性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加以解决。(3)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

2.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学生进入高中,在相关科目的学习中有科学实验的接触经验,对感兴趣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探究有一定的了解。(2)语文经验:开始接触到学科小论文的写作,但缺乏阅读知识性读物及文本的系统方法。

3.单元大概念:

(1)学习人文主题—— 探索与发现,探索与创新。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艰辛经历[回应教材分析(1)]。(2)语文学科大概念:事理与逻辑—— 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回应教材问题(2)]。(3)能发现、探究自然、生活中的现象,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说明事理,完成一篇事理说明文[写作,回应教材问题(3)]。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2.借助思维导图、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概念和行文思路的梳理、理解核心概念的含义,厘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3.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借鉴课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事理(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等)进行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4.体会知识读物严谨、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阐释事理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校刊编辑部本学期准备开设一个新专栏——“ 探索与发现”,该栏目的设立旨在让更多同学学会如何阅读知识性读物,特推荐你作为专栏的策划,负责专栏介绍、导语撰写以及科普文章的选录与撰写。

子任务1:在栏目介绍部分,以《人物》卡片的形式,向读者简单介绍本期栏目中涉及的科学家及其科研成果,从研究领域、科学发现过程、成果特色等角度阐释推荐理由,以期引起读者共鸣以及阅读兴趣。[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2:在专栏导语部分,撰写“导读指津”,从选文探讨的论题、选文特色、关键概念等方面,向老师和同学介绍选录该科普文章的原因,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科普文章的内容与特色。[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3:撰写一篇题为“知识性读物阅读小窍门”的文章,说明你所发现的关于知识性文章阅读的事理,以此让更多的小伙伴学会并爱上阅读知识性读物。[回应单元目标(3)]

四、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知人论世,了解学习任务(11课时)

情境创设:科学研究既有艰辛曲折的一面,也有充满乐趣的一面。生物学家发现青蒿素对于疟疾的疗效(对应《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物理学家由鲤鱼池和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研究引导自己不断研究(对应《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建筑学家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对应《中国建筑的特征》);文学评论家对“木叶”这一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对应《说“木叶”》)。这些研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呢?今天我们进入“探究与发现”单元,去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

学习活动一

步骤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拉斯克奖。阅读摘录《2020-2021诺贝尔奖情况》,了解2020-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情况。

步骤2:思考回答: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为何备受世人关注?有何意义?

学习活动二

步骤1: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

步骤2:观看百度小视频或阅读摘录《作者简介》,梳理本单元四位作者的信息,并完成如下表格:

事理与逻辑:走出文体、文类混淆的困境0

2.单元重点突破课(2课时)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精读课设计(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一:概述屠呦呦科学探索的历程

步骤1:抓住关键概念和词句,厘清思路。

这是篇科普文章,梳理屠呦呦的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根据你的理解与记忆把下列五个小标题进行排序并填入下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影响世界、从分子到药物、中医药学的贡献、发展与超越。

事理与逻辑:走出文体、文类混淆的困境1

步骤2:课文第三、四部分的按什么顺序安排的?为什么?

步骤3:方法总结:梳理思路的方法是抓住关键概念或语句,目的是理解作者的表达内容,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状态和目的。

学习活动二:学习作者如何深入浅出地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

步骤1:在上述探究历程中找到最为关键的一步。提示:从作者的文字表达中找到相关语句作为判断依据。

步骤2:概括该关键历程中,作者揭示其突破困境、突破认知局限的关键因素。

(1)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控。

关键因素是: 。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

关键因素是: 。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关键因素是: 。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关键因素是:。

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关键因素是:。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关键因素是: 。

学习活动三:以屠呦呦科学思考路径为综,探究其背后的思维方式。

步骤1:介绍图尔敏的论证理论与模型。图1

事理与逻辑:走出文体、文类混淆的困境2

步骤2:理解该模型,以图表形式呈现上述文字中的作者科学探究的思考路径。

步骤3:小组交流呈现,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一:关注文体,比较异同

步骤1:阅读比较屠呦呦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学术论文和进入教材的科普文章的异同,课文增补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

增补了对复方用药形式的介绍,对于中医药学,特别是复方用药的形式、特点、价值教材版也进行了更为全面和详尽的解释。

删减了两处科研进程的介绍:青蒿素药物从片剂到胶囊的发展、双青青蒿素最初受到的质疑。

步骤2:作者如此繁简增删安排的用意何在?

步骤3:小结:在语言的繁与简中读出屠呦呦的信念,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乐趣。

学习活动二:关注语言,进一步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步骤1:圈画出文中其他能体现出科学研究艰辛与科学发现乐趣的语句并赏析。

(提示:人称代词、修饰词、时间词等)

步骤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步骤3:教师总结:通过圈画、排列和比较文字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差异,从语言的繁与简、修饰与否、情感的隐显中,感受作者的信念与情志。

学习活动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步骤1:提供屠呦呦学术论文的不同译本(见课程资料),就同一内容的不同翻译的高下进行评析。如:

(1)本文在《自然医学》上发表时题为"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haosu)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直译为"青蒿素的发现和中国医药学的礼物",进入教材时,屠呦呦为何拟为《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试从文字内容及阅读对象两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2)课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论文中屠呦呦用的是"my life",因此网上某译本就译为"我的这辈子",评析两个译本的高下。

3.群文阅读课(3课时)

课文:《一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1课时)

学习活动一:梳理思路,整体感知

步骤1:自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简述影响加来道雄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的两件童年趣事,梳理其逐步深入的研究过程,完成下表。

事理与逻辑:走出文体、文类混淆的困境3

步骤2:揭示加来道雄突破困境、突破认知局限的关键因素概括。

步骤3:借助之前学过的图尔敏的论证模型,梳理加来道雄科学探究的思考路径。

学习活动二:比较异同,深入理解

步骤1:借助表格,思考加来道雄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的方式与屠呦呦有何异同?(表格见练习册6)

步骤2:两位科学家背后的思维方式有何异同?

提示:相同:整理-判断-联系-验证;不同:屠呦呦,求异思维;加来道雄:类比推理。

学习活动三:拓展探究,以读促写

步骤1:加来道雄童年时的两件趣事讲述了两个物理现象,请查阅资料,补充你对这两个物理现象的理解,试着从你的生活中再找出另外两个事件重述这两个物理现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