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节选篇章研讨引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蒋昕宇

摘 要 倡导开展整本书阅读并不意味着排斥和抛弃节选的篇章阅读,研讨节选篇章可作为引向整本书阅读的“引子”,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走向深度阅读与思考。本文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篇章的研讨为例,先后从厘清基本面貌、讨论关键问题,抓住阅读感动、走近人物情感,剖析意义主题、把握时代精神,评价写作特色、归纳阅读方法等四条主要路径引导学生走近《巴黎圣母院》整本书深度阅读。

关键词 节选篇章 整本书阅读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巴黎圣母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为高中语文课程的贯穿性任务群,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现状,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提升审美情趣。倡导开展整本书阅读并不意味着排斥和抛弃节选的篇章阅读,而是要把节选篇章当“引子”教[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讨长篇作品中的经典篇章,管窥整部书生动的情节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厚的文化意蕴,从而激起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走向更加深度阅读与思考。

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跨越时间和国界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与启迪。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曾节选了《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讲述的是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遭受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使这个看起来丑陋无比愚钝无比的人流下了平生第一滴眼泪。该节选篇章是小说主人公卡西莫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关键情节,多重美丑对照和个性化的人物言行心理描写彰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此篇章开展了2课时的教学活动,力求以节选篇章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向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给予阅读路径和方法指导。

一、厘清基本面貌,讨论关键问题

把握人物、情节、环境等基本要素是小说阅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展开研讨的基础,因而教学第1课时以厘清小说基本面貌、讨论阅读中产生争议的关键问题为中心。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需根据小说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任务要求以落实阅读效果:1.标出段落序号,分段概括故事情节;2.把握主人公伽西莫多在行刑前后的情绪变化,用曲线图尽量详细加以表现(示例如下)。图1:

由节选篇章研讨引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探索0

3.分条概括小说人物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弗罗洛和群众的形象特点,从文本中寻求证据加以佐证。通过以上三个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基本能够对篇章中情节发展的主要阶段,主人公伽西莫多的情感变化,爱丝美拉达、弗罗洛和观众的形象特点有初步感知。

一般而言,标题是对小说核心情节的概括,也是作家情感态度的反映。节选篇章的标题就颇值得玩味,基于情节内容和作家表达意图,究竟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还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是学生阅读后争议最为突出的话题。由此开展班级研讨活动,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分组,进一步明确观点、完善论据。课上双方依次陈述和反驳对方,要求紧扣问题、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通过课前的初读和课堂的再读,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初步得出结论,认为泪和水分别代表伽西莫多开心、感激、自责、悔恨的良知觉醒和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心怀悲悯的高尚品格,二者并不存在交换关系和价值大小的衡量,都指向作者高举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比多种中译本的译文和法语原作“Pour”一词的多重释义,不同解释反映了译者对文本理解的不同侧重点,也是名著多重意蕴跨文化交流认同的表现。

基于第1课时师生对小说面貌的基本把握和对篇章题目内涵的交流探讨,第2课时拟定完成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品读小说细节,理解分析看客形象;

2.细读文本、类比分析,发掘小说讴歌人性美的主题;

3.评析中西方文学中共有的看客形象,体会作家对人性的关怀与赞美。

课程各个环节设计紧扣语言、审美、文化三大核心素养,将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力求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与热情。

二、抓住阅读感动,走近人物情感

阅读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理解活动,更是一种情感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抓住由阅读而产生的感动,从其中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品味、深入探究是阅读研讨活动开展的最佳起点。在节选篇章中伽西莫多流泪的细节无疑是最令人感动的描写,值得反复诵读进而品味人物的内心情感。

师生共同朗读如下片段: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把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第1课时师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感受到了了伽西莫多受刑之时内心复杂的情感。面对道貌岸然、却无视亲情的克洛德,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围观群众,他痛苦无助。但不计前嫌、美丽善良的爱丝美拉达走近他,给了他鼓励和感动的一滴水时,他留下了眼泪。这是开心、感激、自责、悔恨的觉醒之泪。

其实,在《巴黎圣母院》第十一卷中,伽西莫多还再度流泪:

伽西莫多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

通过默读、自由朗读和师生共读,可以明确感知到伽西莫多两次流下的眼泪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表现了他对人世间的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使人向善的力量。节选篇章中的泪更多偏向于满足生理和精神需求的开心、感激,又有对此前他的无理行为的自责和悔恨。此时是把觉醒内铄于心、用行动与丑恶决裂,追求和保护美却不能的无奈、痛苦、自责之泪。

三、剖析意义主题,把握时代精神

看到伽西莫多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助,爱丝美拉达决定给予他一滴水,而更多在场者确以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冷漠对待。这类看客的行为与爱丝美拉达形成了鲜明对比,作家塑造的看客形象具有群体的共通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且这一类群体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形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因此,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从“看”这一行为动作得以发生的不同要素出发分析“看客”形象,如1.看什么——“看”的客体;2.谁在看——“看”的主体;3.如何看——“看”的方式;4.为何看——“看”的原因;5.看过后——“看”的结果;6.评价看——“看”的意义。依据文本内容,自选一个或几个角度加以分析,再进行小组交流并在全班展示。请看下面教学实录片段:

生1 我先从“看什么”这个角度分析,观众都在看的是伽西莫多,他的特点是外表十分丑陋,并且经常敲钟吵到了大家,因此观众们对他本来就很反感。而且他还做了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就是试图劫走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少女,在观众们眼中他已经成了一个从内到外、彻头彻尾的大坏蛋。不论伽西莫多是否被人挑唆还是本身就想劫走爱斯美拉达,观众都已经认定了他是一个坏人,因此在刑场上就要百般挖苦他、嘲笑他,以发泄内心的愤怒。

生2 我们小组总结了一下“为何看”:一是因为大家心目中的讨厌鬼现在被惩罚了;二是因为大家的生活很无聊,看热闹不嫌事儿大;三是因为人性的弱点,“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人们总喜欢看人笑话,以寻求自己的满足。但都没有换位思考过,这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却是难以弥补的。

生3 我们认为,观众“看”伽西莫多受刑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片面做法,观众其实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跟着别人一块儿起哄。观众们也没想去弄清伽西莫多犯错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丑、他敲钟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最后爱丝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喝时,观众又忽然觉得“好极啦,好极啦”前后反差这么大,就感觉观众们完全没有主见,这个场面就有点像《皇帝的新装》。

师 同学们的分析解读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紧扣选择的解读角度,却又不被该角度局限。很多同学感觉到自己选取的角度的解读却被其他同学的另一个角度已经陈说过了。这意味着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普遍,但核心要素已经大致清楚,就是学生表达中频繁提到的人们无聊、麻木、寻求满足和刺激的一种病态心理。看客这一话题是非常复杂的,因而成为了古今中外很多文学作品共同形象,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证呢?

生4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酒店喝酒的人见到孔乙己就嘲笑,不断地揭孔乙己的伤疤说他曾经被打的故事,目的就是给自己增添茶余饭后与人闲谈的话题,营造一种欢乐的喝酒氛围。

PPT展示鲁迅《孔乙己》片段: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5 契诃夫《变色龙》里人们的生活原本很封闭、很无聊,但一遇到街上的热闹便纷纷出来看热闹,还不断地表达自己所认为的小狗的来历,其实他们从来就没见过、没关心过这只狗,只是刷存在感而随意编造的,却没想到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PPT展示契诃夫《变色龙》片段: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这条狗象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普洛诃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生6 不光是文学作品,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看客。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里,面对有乘客抢夺方向盘的的行为,其他乘客没有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而是做看客,这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生7 我们小组之前对网络谣言进行过交流,我们看到了很多因为不堪外界负面舆论和谣言压力而酿成悲剧的事例,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看客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每个人缺乏内心的责任感和外界的惩罚,因为“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师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作品中,包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看客”,他们的表现方式有异,但都展现了人性本身的一些丑陋和弱点,又与外界环境、与时代密切相关。请大家再次浏览文章,找出有关时代的信息,概括这个时代的特点。

生 “脚镣手铐(还有徒刑和断头台)至今依旧宝贵地在我们这些文明的温和的有人性的人中间传下去。”(第9段)“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第27段)当时中世纪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残酷的刑罚、愚昧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全新的道德文明还并未建立起来。人们却开始批判之前的社会,殊不知自己的言与行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人们看到了人性温暖和感动的那一面,便会分清善恶与美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