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智共生:小学低学段童话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檀炳霞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大多寓教于乐、语言生动、内涵隽永,它能通过儿童的视野去描绘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独特的故事魅力。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它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最早,其受众不仅有儿童,还有成人。19世纪至20世纪,童话逐渐转型,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代,童话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奇幻的元素和夸张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反映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已成为儿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童话具有一些显著的文学特征,如情节曲折生动、内容浅显易懂、表现形式拟人化。被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大都情节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儿童化,于趣味中揭示深刻的道理、普及科学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那么,小学低学段的童话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串联故事插图,梳理故事脉络
童话故事,尤其小学低学段的童话故事,往往情节结构清晰、叙事层次分明。每个故事通常配有多幅插图,插图大都与故事中的关键情节相匹配。例如,《要下雨了》一课讲述了小白兔在下雨前的经历:遇到了低飞的燕子、出水的鱼儿和搬家的蚂蚁。课文中的三幅插图不仅与课文中的情节一一对应,且细致刻画了小白兔的动作和表情,如“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一细节在插图中也有体现,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挎”这一动作的含义。又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讲述了小猴子下山后的几件事:掰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扔西瓜追兔子,最终空手而归。课文配有五幅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五个画面。
这样图文结合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配以一定的看图说话,就能帮助学生在走进文本内容前将故事脉络梳理清楚,从而直接解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思考三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每一幅插图都画了小白兔,所以这篇童话的主角是“小白兔”。有了这一认识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中其他的小动物,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一幅插图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二幅插图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三幅插图的?这样,故事的情节自然就梳理清楚了。最后,辅以板书,学生自然就能将整个故事的脉络用简短的话表达出来:小白兔在下雨前先遇到了低飞的小燕子,接着遇到了游出水面的鱼儿,最后遇到了正在搬家的蚂蚁。这样梳理后,课后习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便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学小学低学段的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串联故事插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直击教学难点。
二、品读角色对话,领会故事道理
童话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拟人化手法。在这些故事中,无论是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具体的物质或抽象的概念,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思想,他们能够自如地表达和行动。这些角色之间的对话虽然简洁,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例如,在《要下雨了》中,小白兔与燕子、鱼儿、蚂蚁的对话不仅揭示了自然现象,也展现了角色之间的友情;《棉花姑娘》通过棉花姑娘与燕子、啄木鸟、青蛙和小虫子的对话,传递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和妈妈的对话则告诉学生自我认同是宝贵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也是一次知识的传递。学生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加强对话朗读训练能帮助学生领会故事的内涵。因此,教学《棉花姑娘》时,笔者直接将棉花姑娘与小动物们的对话提取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对话1:
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对话2:
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啄木鸟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对话3:
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青蛙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学生观察发现,每一句话的句末标点都是感叹号,朗读时应该读出棉花姑娘焦急痛苦的语气以及希望别人来帮自己治病的急切心情。通过朗读,学生不仅走进了棉花姑娘的内心,更能在比较中发现每个对话的结构虽然相同,但每句回答都有细微区别,回答中的“空中飞”“树干里”和“田里”分别对应了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因此,引导学生读好童话里的角色对话,能帮助学生轻松领会故事的内涵、掌握课文传递的知识。
三、排演童话剧,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每一篇情节生动的童话,都有潜力转化为一部引人入胜的童话剧。童话剧,指在现有童话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延伸,甚至仿编故事情节,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的故事内容。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单纯地阅读故事不如生动地讲述故事,而讲述故事又不如将故事通过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演童话剧,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或事物形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将这个故事转化为一场生动的童话剧。在剧本的改编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挑战不在于角色之间的对话,而在于如何有效地呈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这个想法怎么通过表演呈现出来呢?
生:可以用难过的表情来演。
生:我觉得要用思考的表情来演。
生:他们说得都对,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情。既要难过又要思考,其实还应该加一点点害羞、怕见人的感觉。
师:你说得对,那我们试试用复杂的表情来演一演。
(生表演)
师:你们觉得刚演得怎么样?
生:演得不太好。
生:不是演员没演好,是光有表情没有台词,很难演。
生:是的,我也觉得这里应该加上台词或者旁白解释一下。
师:好,那按照你们的想法再来演一遍。
(生再次表演,效果很好)
以演促悟,扎扎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共情能力,让童话中的角色形象更加鲜活。
四、续编童话,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低学段的童话课文通常短小精悍,这样的设计便于儿童阅读和理解。许多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结局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延伸创作。引导学生在阅读故事后进行续编,不仅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童话的寓意,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为他们的习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小猴子下山》教学为例,学生读完“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结局后,可能会感到一丝失落。他们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小猴子的角色,体会到它下山一趟却一无所获的遗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这篇童话故事。
师:小猴子们,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再让你们下山,你们准备怎么做呢?
生:我掰了玉米扛着走,再也不扔掉,看见什么都不扔!
生:我喜欢吃桃子,不喜欢吃玉米,所以我不会掰玉米,只会摘桃子,而且我也不会把桃子扔掉。
生:虽然我不喜欢吃玉米,但是我妈妈爱吃,而且我也很喜欢吃西瓜,我都想抱走。
生:我可能会推个小车,在路上看见什么摘什么,摘到什么装什么,装得满满的带回家去。
师:那我们来续写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小猴子再次下山》。
(生编故事)
在续编童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文本进行了二次解读,还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融入续写中。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超越了单纯的语文知识传授,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童话故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内容,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生活的智慧。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学生可以学会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童话这一教学载体,通过串联故事插图、品读角色对话、排演童话剧和续编童话等方式深入挖掘童话意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