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思辨能力
作者: 王国明
【设计理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愚公移山》一文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结合课文内容,笔者认为,思考愚公移山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并将“文化自信”置于语文核心素养之首,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愚公移山》一文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范本。基于此,笔者确立了“基于文本意图,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一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对比分析、多元思考,深刻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说说“移山”之难,了解“移山”之人
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感受古人改天换地的气魄和不凡的人生追求。
师: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愚公移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至少找到两点)
生:我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句中,看出了山很高大,所以很难移。而“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体现了参与移山的人很少。
师:很好,找到了“山很高、参与移山的人少”两个原因。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两句中看出他们移山的工具很简陋,运土的路程很遥远。
生:还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这句,可以看出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和支持愚公,愚公还要面对他人的嘲笑。这一点很难的。
师:是啊,愚公移山时面对这么多困难。可为什么移山困难重重,愚公还要移山呢?请大家在文中找找原因。
生: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愚公面对困难主动出击,从他的行为中你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呢?既然文章题目叫“愚公移山”,文中其他人物能否去掉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表或思维导图等)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述出来。
(生思考归纳,师巡视)
生(用投影展示):我用“绿叶衬红花”的图表示。愚公具有坚持不懈、勇敢无畏、信念坚定、埋头苦干的精神品质。而他的子孙和邻人京城氏家的小男孩等人,是全力支持愚公的,是对愚公的正面衬托。他的妻子有点担心,想阻止他,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也是正面衬托。但河曲智叟则嘲笑并阻止他,我画了一片枯黄的叶子,表明这个人和愚公形成了对比。
师:很有想法。谁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好,很直观地表明了文中不同人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也表明了愚公移山获得的支持多。尤其是他指出了妻子“献疑”和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是不同的,妻子是出于关心、爱护,而河曲智叟是嘲笑。
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请将这两种不同的情感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想再补充一点,我们不能忽略文章结尾的天神,他们都被感动了,都来帮助愚公,从侧面体现出愚公精神伟大,能够感天动地。
师:你的补充非常重要。
生:我认为,河曲智叟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这个人物很真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种自以为很聪明的人。这篇文章因为有了河曲智叟而更接地气了,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他的出现确实更能突出愚公“不凡的追求”。
师:感谢你的坦诚,确实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下,面对“王屋、太行二山”,我们会是文中的谁呢?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出示明确的学习要求,避免出现碎片化思考和散点式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习惯。同时,在此环节中,学生理解了“移山之难”的原因,分析了“移山之人”的品质。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全面分析、深入理解愚公的形象,掌握塑造愚公形象时采用的手法,有效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归纳阅读成果时,笔者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思考结果。多样呈现方式是一次再创造,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学习任务二:对比多种选择,明晰“如何选择”
思辨1:“我”的选择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你们遇到了愚公一样的困难,你们会像愚公一样吗?
生:我觉得我很难做到,我坚持不了。
生:我肯定做不到。这么高的山,要移开它,有些“痴人说梦”。
生:我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完全可以搬家。
思辨2:他们的选择
师:《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千年,有位美国绘本作家读到之后,创作了一个绘本叫《明锣移山》,来看看这个故事,说一说更喜欢这两种“移山”之法中的哪种。
(课件展示:《明锣移山》内容介绍)
[明锣和妻子住在大山山脚下的一间房子里,他们喜欢这间房子,但是,不喜欢这座大山,因为山上常会掉石头下来,打破屋顶,另外山遮住阳光,蔬菜长不好。明锣去请教一位有智慧的长者,问他该如何把山移走。智者让明锣和妻子砍树,用树干去撞山,当然没有成功;智者又让他们拿出锅碗瓢盆敲敲打打,把山吓跑,当然也没有成功;接着,智者让他们做一堆蛋糕和面包,请山神吃,让山神把山移走,同样没有成功;最后,智者只好教明锣跳“移山舞”,闭起眼睛,一步一步向后跳,完成了“移山”。]
生:我喜欢明锣移山,这个轻松,愚公的方法太难了,明锣尽力了,发现不行,就把自己“移走”了。
生:我喜欢愚公移山,他直面困难,没有退缩。
生:这两种方法我都不是特别喜欢,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困难如山,当它出现时,我们就努力克服,克服不了,我们就“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请看课件,看看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他们为何不退?
(师出示如下课件)
[1.中国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面对日寇的入侵,国人为何不退?
2.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交界处,这一地区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面对干旱缺水的环境,他们为何不退?
3.郭万刚的家乡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北邻腾格里沙漠,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一把草、一棵树……在郭万刚的努力下,渐渐地,家园有了绿意。据测算,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面对沙化的环境,他为何不退?]
生:在国家危难时,坚决不能退。
生:面对自然灾害时,如果总是退,有时候会无路可退,看来还是要像愚公那样坚定。
师: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我们就要坚定地“移山”。
思辨3:究竟如何选择
师: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必须像愚公那样坚定不移地移山,在生活中,该如何借鉴愚公的“进”和明锣的“退”呢?
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像愚公那样坚持,不能遇到困难就逃走。
生:有些不顺心的事,改变不了时,就该像明锣那样。
师:确实,生活就是“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要迎难而上,不做逃兵,但如果尽力了仍无法改变,我们也可以选择接受。无愧于心的选择,就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设计意图】“你们会像愚公一样吗?”这一问题出现在分析愚公形象之后,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了解到学生基本能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很佩服愚公的精神,但将这一困难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不知该如何选择。笔者在此环节,不急于做出点评,而是顺势补充《明锣移山》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愚公移山》和《明锣移山》两篇文章的对比,实际是两种生活态度的对比。在生活中,“迎难而上”和“知难而退”似乎没有对错和高下之分,尤其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愚公这种“自讨苦吃”的做法不能感同身受。为将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引向深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笔者补充相关素材,让学生明晰:面对民族大义,我们别无选择,必须笃定前行;但在生活中,既要有愚公的百折不挠、坚定不移,也要能适时而退,适当“转弯”,与自己和解。“进”“退”之间,彰显的是人生的态度和智慧。
学习任务三:“愚公移山精神”大家谈
(师出示课后作业:在下列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1.作家席慕蓉提出把《愚公移山》从课本中移除,她认为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可取的经验。她的观点一时引起热议,你如何看,请发表观点和看法。
2.请以《搬走我心中的太行、王屋山》为题,写一篇短文。
3.国家博物馆“愚公移山”浮雕,是以徐悲鸿所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创作的。如果你是讲解员,会如何向参观的人介绍这幅画呢?
【设计意图】本课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是一脉相承的,继续提供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思辨、表达,并将这篇经典文言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
【教学反思】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已经经历了多次改版,但一些经典篇目一直被保留着,《愚公移山》就是其中之一。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教材的变化反映着其背后时代的变化,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深入研读教材,基于“新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明确教学目标。
《愚公移山》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古人的胸襟与智慧”,单元导语页中对《愚公移山》的概括性评论是“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教学中,笔者结合“愚公的胸襟与智慧”引导学生思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困惑,回应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多元化思考,如向学生提供补充材料《明锣移山》,将其与《愚公移山》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避免陷入“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中,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批判的习惯。
经典的最大意义是超越时代,能源源不断地为人提供精神养料。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但“文化”的落实,绝对不能仅停留在分析文章上,要让学生与经典作品深入对话,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学中,笔者补充了抗日战争、修建红旗渠、道德楷模治理沙化环境等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不退”的实例。课后作业设计也紧密联系生活,通过层层思辨,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愚公移山精神”都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重要基因。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认同,才能彰显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