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新基本功之“教法选择”
作者: 夏永立教法选择,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采取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教师的教法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法去实现,不能把教法和学法分开,只有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统一,才能体现教法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一、走出教法选择的误区
教师对教法创新研究从来没有停止,但也极易走入误区。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明辨是非,洞察各种教学现象。
1.盲目跟风。当翻转课堂盛行时,许多教师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尝试探索出体现新教学理念的教法。现在,单元整体教学开始流行,教师重新调整教材知识体系,尝试探索体现结构化教学理念的教法。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课堂教学追求,不要盲目跟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求新求变。时下,许多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开展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进行学科知识融合,不断进行教法创新。在教法研究的百花园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观,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一些数学课中,教师只是求新求变,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嫁接”,少了应有的数学味。
3.追求形式。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更多的是追求形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只是“合座”在一起,缺乏合作学习的需求;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学生只是操作工,在教师的指令下亦步亦趋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真正的探究者。
二、教法选择需具有“四异”
教师选择教法,指导学生学习,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因学生而异。学生的年龄不同,教师采用的教法也不同。第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多采用操作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第二、三学段的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
2.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语言幽默生动,可以多采用讲授法;有的教师善于制作教具,可以多采用直观演示法;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强,可以多采用讨论法。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因条件而异。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不同,教法的选择也应有所差异。有的学校教学设备先进,有高标准的数学实验室,可以采取实验探究法;有的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就可以利用挂图、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教学。
4.因学材而异。对于数学中的起始概念,需要采用讲解法,能够“讲清楚、讲明白、讲深刻”;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于有内在联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得出数学结论。
三、教法选择的应有之“道”
不同的医师,可以用不同的处方,医治好同一类型的疾病。不同的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法,将其有效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教法是完美的,可以“包打天下”。教师在选择教法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掌握各种教法特点,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善于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去实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面积的认识”一课,采取活动教学法,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舞台地面的面积,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高潮,赢得了在场听课教师的满堂喝彩。一位青年教师将吴正宪老师的教法也“移植”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课堂混乱的尴尬局面,没有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一法为主,多法相助,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只采用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很少的。要突出重点,做到一种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法相助,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固定的模式,需要多种教法融合,才能博采众长。教法多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断体验,真正建立量感。笔者主要采用实验法,同时以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种教法相助,让学生先建立十克、百克的量感,在比较中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四、教法选择的价值追求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法选择,要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采取结构化学习。用整体、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教法选择应有的价值追求。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教学亦是如此。每一种教法,都有其利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学生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选择教法。只有选择恰当,运用巧妙,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开始笔者采取“引导探究”教学法,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自己探究发现新知识。可是,学生并没有探究热情,因为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于是,笔者及时改变教法,采取“验证交流”法,让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验证方法,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有效的,才是值得的。“以学定教”当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逻辑起点,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构建有价值的数学课堂。
首先,变“讲”为“导”。传统教法习惯于通过教师讲解、示范,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引导式教学,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再点拨指导。
其次,变“听”为“做”。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在操作、实验、测量、调查等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最后,变“学”为“悟”。课堂不要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要让学生安静下来,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慢慢地悟数学,锲而不舍地解决一些非常规数学问题,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