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加减乘除”难文浅教易学
作者: 管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就如何实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提出了五条策略:其一,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核心问题;其二,教师要重视、用好课后练习题,以实现教学目标;其三,教师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其四,教师要因文定教,以学施教;其五,教师要从整体着眼,增强整体教学观。在这五条策略中,课后练习题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的确,课后练习题往往指向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外在体现,为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持。不论是设计好课前练习、利用好课堂练习,还是重视课后练习,都对实现教学目标意义重大。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首散文诗,小学生阅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该文是第一次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这样的难课文,教材编者提出了“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意见。基于此,教师可以巧做作业“加减乘除”法,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来实现难文浅教易学。
一、三融:做足作业的“加”法
(一)学科型作业,融通课内外
《好的故事》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距今已近百年。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政治混乱、民不聊生,让先进正直的知识分子倍感压抑。这一时代背景,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可能完全不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处于怎样的境地。因此,教师应立足“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单元要素,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猜读、品读课后“阅读链接”中冯雪峰先生的《论〈野草〉》片段,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素材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让学生深切感受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象征着鲁迅先生怎样的希望。笔者就此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常常跟我们的期望、愿望和希望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好的故事”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意味着什么?让我们读读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在这段资料里,你认为关键信息是哪一句?关键句中最关键的词又是哪一个?]
通过借助资料、锁定关键句、发现关键词、捕捉关键信息的方法,学生能理解“希望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这一主旨内涵。
(二)拓展型作业,融合学科间
这一时期的文字对当下学生而言是晦涩难懂的。例如,文中的“山阴道”一词,尽管文中有注释“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但是学生依旧会有疑问“浙江绍兴西南一带具体指哪儿”“风景优美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偏偏叫山阴道”。基于这一学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拓展型作业——采用多种方式,查找“山阴道”相关资料,并在课上为大家拓展介绍。在文字和画面的融合处,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学生能深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触摸那时代的脉搏。
(三)发展型作业,融悟虚实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板块编入了鲁迅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不妨引导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现实如此黑暗,生活如此苦闷,作者心情如此惆怅,为什么还要苦苦寻觅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写下这‘好的故事’?请写下内心的想法。”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鲁迅的过程。
教师通过学科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和发展型作业,做足作业“加”法,融通课堂内外,有助于学生体会《好的故事》这一散文诗的语言特点和象征意义。
二、升降:做实作业的“减”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正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知也各有不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秉性、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切入,做足“减”法,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一)灵活多变,减少作业的量
基础型作业往往以字词过关、背诵默写为主,尽管内容较为固定,但作业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笔者就《好的故事》一课设计了如下字词作业。
[1.给句子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树桩上坐着一个瘦削(xuē xiāo)的少年,他正在用小刀削(xuē xiāo)着柳笛。
2.下列词语中“凝”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凝望 B.凝固 C.凝思 D.屏息凝神]
加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教师应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着手。习题1旨在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正确字音的能力。习题2旨在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理解“凝”字的多种含义,并加以区分。“语文教学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增加对学生自主拼读、书写生字、理解字义的训练,往往能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分步练习,调控作业的度
难度较大的文本更加需要教师设计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促进差异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在学生完成过程中给予具体提示,在学生能具体回答后,再凝练整合。例如,笔者就《好的故事》一课设计了如下内容梳理作业。
[把“好的故事”重新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A.骤然惊醒,“好的故事”消失了
B.总述“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C.具体写梦中所见的好的故事
D.回忆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好的故事》作为一首散文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笔者先将课文内容归纳成短短几句话,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正确排序,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一练习后,笔者再鼓励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推陈出新,提升作业的质
在教材配套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这一开放性的练习题,解答方式多样,但设问过于直白,学生往往思维受限,不能很好地从多角度思考。教师不妨推陈出新,从提升作业质量上下功夫,优化作业设计内容。笔者就这一练习题进行了如下修改。
[原来,“好的故事”是一个梦,下面能体现这个梦“美丽、幽雅、有趣”的是_____(可多选)。
A.小船经过的山阴道
B.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
C.勤劳朴实的农夫和农妇
D.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
教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承认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练习,做实作业的“减”法,减少作业的量,调控作业的度,提升作业的质,能更好地实现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句整体感知“好的故事”的要求。
三、甄选:做细作业的“乘”法
(一)交流诗篇,走进虚幻梦境
“梦”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不明也。从夕,瞢省聲”。可以理解为睡着了但仍有觉察的意思,《好的故事》描述的正是鲁迅在这种状态的感悟,似醒非醒,似梦非梦。梦是一种既熟悉又虚幻的存在,也是我国诸多名家笔下的“常客”,教师可以以“梦”为主线,设计“关于‘梦’的诗,我知道_____”“关于‘梦’的名家作品,我知道______ ”这类填空题,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关于梦的诗句或篇章,为学生课上交流、感受、理解鲁迅的梦境打好基础。
(二)解读词语,了解时代背景
《好的故事》语言文白相间、生僻词多、夹带方言,部分词语与现在的用词方法差异较大,例如,文中的“膝髁、伽蓝、泼剌奔迸”等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阻力。因此,教师在导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记录“难懂的词语”,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读这些词语。学生在学习、解读词语的过程中,能明晰“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读课文时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的方法;也能学会“借助图画、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偏旁部首”等理解生词的方法。
(三)拉近距离,感受先生伟大
有人说,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当学生只把鲁迅当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时,距离很远,往往很难理解其文字中的深意。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乘”法,多维度拉近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单元导语中的鲁迅简介,从年代背景、文学著作、思想行为等方面感受鲁迅的伟大之处,明白“先生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可以慢慢走近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好的故事》的精神内核,更好地读懂鲁迅,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他生前的好友孙伏园将先生自己的作品、翻译的作品以及先生主编的刊物的名称整合成一副挽联,别有一番特色,下面填入挽联中的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
上联:踏莽原,刈 ① ,热风奔流,一生 ②
下联:痛 ③ ,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④
A.《野草》《彷徨》《毁灭》《呐喊》
B.《野草》《呐喊》《毁灭》《彷徨》
C.《毁灭》《野草》《呐喊》《彷徨》
D.《彷徨》《呐喊》《野草》《毁灭》]
无论是课前导学、课中练习,还是课后拓展,教师需甄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做细作业“乘”法,聚焦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好的故事”之“好”以及“好”的具体体现。
四、删减:做精作业的“除”法
删繁就简,因势利导,做精作业的“除”法。教师只有把晦涩难懂的内容说清楚,把艰涩高妙的境界讲明白,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深刻的立意,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思想碰撞。
(一)分类比较,领悟神往梦境
《好的故事》第五自然段记叙了多种事物,学生阅读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以设置这一作业“阅读短文,思考文中一共出现了几种事物?请你依次圈出并给它们分类”,引导学生明晰:文中事物数量较多时,可以先将其分类,分类梳理后阅读起来会更有条理。有了这一认知,教师再让学生按照分好的类别重新梳理、改编课文内容,并将改编版课文和《好的故事》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个版本更胜一筹?它好在哪里?”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渐渐领悟:课文中的这些事物其实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意象,看似无序,实则营造了令人神往的意境。
(二)学习实践,感受美好憧憬
教学《好的故事》第七自然段时,教师不妨设计以下三个练习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应该只有黑白或灰色,可是鲁迅的这个梦是有颜色的,你知道是什么颜色的吗?从文中圈出相关词语。
2.读读这些圈画出的表示颜色的词语,说一说它们带给你的感受。
3.你的梦境有颜色吗?请简单描述。]
教师通过不同层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红色”的梦境,读出“红色”梦境中预示的勃勃生机,并鼓励学生用象征的手法描述自己的梦境。这一作业让学生从关注“梦境的颜色”着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单一到综合,逐级晋升。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鲁迅在艰难局势下的积极心态,而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红色”梦境,传递的正是鲁迅的憧憬和希望。
的确,《好的故事》如一幅水墨画,画的中央美丽、幽雅、有趣,是憧憬和希望;画的边缘,灰蒙、滞涩、黑暗,是步履维艰的迷茫。课文虽然不长,但学生赏析起来着实不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采用梯度教学的方式,通过对作业进行“加减乘除”,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一点点读懂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