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吴丽娟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习任务群,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系列实践活动之中,并制定“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活动评价量表,对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激励、启发、评价,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实践 能力进阶 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学习任务群、单元主题要素和具体生活,精心设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围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设计,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和思考,凸显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体现实践活动的情境性,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进阶性,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以过程性评价激励、启发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构建自己的语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贯穿语文任务群学习的主线,而具体、真实、丰富多样的语言情境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保障。“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经验。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基于大单元主题,创设“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的活动情境,通过对相关的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具体的“子任务”:(1)读一组文章——欣赏作家笔下的动物朋友。(2)做一份手账——观察记录我的动物朋友。(3)写一篇文章——介绍我喜爱的动物朋友。通过观察与比较,不难发现,这里的情境创设,在任务一中表现为指向文本语言的体验性情境实践,在任务二和任务三中则指向生活经验和表达需要的真实情境实践。
如果说创设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基于文本语境的体验、感悟和内化,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母鸡》一课时,笔者围绕“‘我’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探究,走进作家老舍的内心世界,在与老舍的跨时空对话中,学生归纳出“母鸡的叫声很难听”“永远不反抗公鸡”等令人讨厌的行为。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严谨,笔者从“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段话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将碎片化思维统整起来,让自己的发言更加完整。
二、提升学生的结构化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使之结构化,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探究与表达之中,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进阶。
比如,在教学《穷人》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反反复复的心理斗争写活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家庭妇女形象”的写作方法,笔者紧扣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的语段,设计如下学习任务:(1)细读第9自然段,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边读边做批注。(2)桑娜为什么会感到不安?请选择其中一两处说一说。(3)能否调整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顺序?为什么?让学生在这些支架式的阅读思考中,逐渐向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处“漫溯”,并在人物“担心→后悔→自责”的内心变化中,感受到桑娜善良的天性,归纳出心理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走向理性。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笔者围绕“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这一主题,设计“子任务”:(1)通过对《草船借箭》一课的文言和白话文对照阅读,感知古今表达方式的异同。(2)通过对《猴王出世》一文的阅读,联系上下文,猜读语句的意思。(3)通过对《红楼春趣》的阅读,形成对整本书模糊的理解。(4)通过对《景阳冈》一文的阅读,归纳出“借助资料阅读”的方法。如此层层推进,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审美、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真正做到“有方可循、有法可依”。
三、跨学科学习实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倡导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搭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打造立体多维的学习场域。指向“积极”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提升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过上“有意思、有意义的语文生活”。
比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笔者围绕“琴”这个乐器,设计了“走进古琴的世界”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泠泠七弦上——识琴器”“素琴挥雅操——赏琴曲”“君子近琴瑟——悟琴道”三个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古琴文化,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始终坚守“语文”这个主阵地,不让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劳动等学科的内容抢占语文课堂;应围绕“语文+观点”,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完美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课程育人目标;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与评价,让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评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策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蜘蛛开店》时,笔者设计了“讲得清楚、自然大方”的评价标准和“讲得有趣”的加分标准,并以“讲得有趣”作为加分项,让学生的表达更加个性化、更有创造性。又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根据该文的内容,笔者设计了以下阅读任务:(1)制订阅读计划。通过自主阅读、同伴共读,按计划完成打卡任务。(2)我给雨来画张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人物卡片,并进行展示与分享。(3)举办“雨来故事会”。选择一个故事或场景,以小组合作或独立自主的方式讲述雨来的故事,并评选出“故事大王”。(4)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与小说做比较,选择一处场景编写剧本,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制订阅读计划”活动,进行阶段监督性评价;针对“给雨来画像”“改编成剧本与合作表演”,发展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能力;针对“雨来故事会”,落实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和实施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1]许习白.关注内在逻辑,聚焦语言表达:以《穷人》为例谈小说的解读与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20,(Z1):55-57.
[2]秦美娟.语文学习力及其提升策略[J].教育视界,2022,(32):43-47,4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