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作者: 董自皎摘 要: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笔者针对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需求,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了计算思维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思维 初中信息技术 项目式学习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计算思维的渗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笔者提出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项目学习,解决具体问题;模式识别,提炼学科规律这三种典型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学生在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知识时,更加偏向于具象思维,难以从抽象的角度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情境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一)实物操作,理解工作原理
从实际案例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修改、模仿及再创作,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操作情境,帮助学生获取直观的计算机相关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操作案例,是方便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常见方法。比如,在学习“图片加工”时,学生需要理解“图片”这一虚拟物在计算机中具备的基本属性,理解各项属性的含义及修改原理。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给出不同格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双击打开”的方式,观察其基本属性,如尺寸、色彩及文件大小等。之后,教师可以给出操作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图片加工软件,按照操作流程实现图片的色彩修正、裁剪拼接及放大压缩等。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一个图片修改的案例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经历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迁移能力,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二)再现生活,调动情感体验
联系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再现课堂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数据处理与统计”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教师创设的情境如下:“我收集了班内某次英语考试的成绩,其中客观题分数由读卡器给出,存在Excel文件中;主观题分数需要手动输入表格,两者相加得出学生的总成绩。请利用表格,排出这个班学生的成绩顺序,并计算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在这一情境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调动,纷纷对情境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学生利用Excel表格的排序功能,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序,之后利用表格中的计算平均值的函数,计算出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数。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深度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强化计算思维。
(三)设计游戏,迸发创新活力
在学生的认知中,计算机往往是与游戏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创设游戏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主动建构知识,迸发创新活力,实现计算思维的发展。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计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比如,在学习“智能风扇”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智能风扇的感应方式和工作控制功能,并结合组合套件选取合适的传感器,完成程序设计,实现智能风扇的功能运用。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选出班级内将智能风扇设计得最好的学生,激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如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测量人体和风扇之间的距离,实现“人靠近风扇即自动打开”的功能,或者利用声音传感器,让风扇识别语音后自动开启。
在游戏化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新设计,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解决具体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分析以及合作探究等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可以经历完整的问题分析—形成方案—程序编写的过程,最后解决具体问题。完整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计算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深度分析,形成科学方案
在一般的计算机项目式学习中,首要环节就是方案调研与设计。而将其引申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调研,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科学方案,再进行后续的环节。因此,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分析,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得出科学方案。
深度分析主要指对需求及已有资源进行归类和总结,尝试利用已有资源满足某一项需求。比如,在学习“红外传感器”时,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项目:“设计一个迎宾机器人,当检测到有人靠近时,机器人会发出响声。”并给学生提供辅助器材,包括插线机器人及红外传感器套件。首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析红外传感器的作用,明确其可以对人体进行探测,并通过连接线发出对应的信号。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如何实现上述功能,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可以将红外传感器、蜂鸣器及插线机器人连接,令机器人检测红外传感器的信号,当检测到有目标靠近时,蜂鸣器发出声音。针对该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对应的程序图,从而形成科学的项目方案。
深度分析环节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努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思维能力。
(二)编写程序,修改指令参数
在项目式学习中,编程的作用十分突出,学生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完成编程设计,满足任务需求。编程设计最能体现计算思维,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编程设计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修改指令参数,深度理解计算机编程语言,深化计算思维。
条件判断是编程设计中的一种基础语句,理解条件判断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学习“红外传感器”时,学生被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项目方案,实现编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红外传感器的输出,判断是否有目标靠近,这时学生就需要用到条件判断语句。已知红外传感器对于不同距离的探测返回值大小不同,学生通过修改条件判断语句中的阈值大小,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距离目标的检测。在修改参数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方案的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促进了计算思维的提升。
(三)拓展创新,进行知识迁移
计算思维视域下的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本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在多个知识领域中,实现计算思维的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创新,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
比如,在教学“红外传感器”时,在完成智能风扇的设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现有设备,进行拓展创新,尝试实现新的功能。学生再次对已有设备的功能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功能更加丰富的智能风扇设计方案,即通过红外传感器测量风扇与人体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则蜂鸣器发出的声音越尖锐,同时风扇转速越快;随着人体远离风扇,风扇的转速降低,同时蜂鸣器发出的声音变得低沉。之后,学生基于编程语言设计,实现了上述功能。
三、模式识别,提炼学科规律
计算思维是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的集合体,这在编程语言设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就导致学生对编程语言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采用模式识别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理解学科规律,掌握编程语言设计方法,发展计算思维。
(一)画出图示,讨论结构特点
流程图绘制,是深度理解计算机程序执行流程、培育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流程图的绘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程序结构特点的同时,实现计算思维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对计算机程序的理解,自主绘制流程图,讨论不同计算机程序结构的特点。
循环语句是常见的一种编程语言结构,教师引领学生针对不同的循环实现方式绘制流程图,可以助力学生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语言知识体系。在学习“循环语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的三种结构,分别绘制流程图,并分析其结构特点。通过讨论不同结构的循环语句流程图,学生会发现,三种结构都可以实现条件循环语句,从而对计算机的实际运行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顺势而导,探究算法基础
对算法基础的理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分析学生面临的问题,并顺势引导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思考编程的算法流程,促进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基于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顺势思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原理的有效方法。比如,在教学“循环语句”时,笔者布置的编程任务如下:“怎样令计算机打印出每行10个,共10行‘星号’?如何实现每一行的‘星号’数与行号一致?”针对这一问题,学生的初始想法是利用编程打印10次输出语句,每一个语句中分别输入需要打印的内容。这种方法很明显效率低下,不符合简洁编程的原则,对此,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循环语句,对程序进行优化和修正。结合循环语句设计,学生最终设计出合理的循环结构程序。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以编程任务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势引导学生利用新算法结构,对程序进行优化,从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算法结构,掌握计算思维的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师应把握计算思维的抽象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凸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理解编程设计的原理,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中小学电教,2023,(3):25-27.
[2]霍树霞.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13-14.
[3]焦永刚.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试题与研究,2022,(8):100-101.
[4]曾衬弟.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信息技术,2021,(5):75-77.
[5]刘德元.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