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作者: 元婧玲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数理知识的理解。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本文中,笔者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探究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发生了转变,教学重心从“教知识”向“教学生”转变,教学目的从“理论知识灌输”向“思维能力培养”转变。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具有民主性、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并主动思考问题,理解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往往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数学思维培养方式固化,总是以板书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与解题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听讲,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进行练习,缺乏主动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效率。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不仅应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熟悉数学定义、公式,但学生往往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较为浅显,难以化为己用,影响了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有待创新
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目标以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为主,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知识技能培训展开,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容易形成“应付式”学习习惯。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理论学科,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练习题目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出现倦怠的心理,对数学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创新形式化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教师的教学创新形式化,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数学知识体系较为简单。数学本身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迎来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与新旧教学替代等方面,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创新往往形式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关注点在情境等方面,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致力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然而,在数学学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就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在课堂中“开小差”。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另外,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程,在课堂中直接“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完全吸收这些知识,会产生数学公式应用不正确、数学符号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展现合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学科,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抽象概括与综合分析能力、归纳与推理能力、分类与比较能力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辨别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学习质量与学习水平。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理解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在学习中发散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片面,思考方式单一,不能进行思维发散。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够促使教师将教学重心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仅限于表面,不能将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难以消化和理解抽象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挖掘知识内涵,促使学生深化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找到问题中的关键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根据教师的思路开展学习,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他们往往套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题,不能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打破思维的局限,从多角度探究、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设定教学目标,注重思维培养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即数学教学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定科学、合理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并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解题能力的培养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革教学目标,深入探究“新课标”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学习方向,学会独立思考。
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乘法口诀表,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表中知识的深刻内涵。为此,教师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想等多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基础的乘法口诀表,记忆和掌握乘法口诀,理解乘法表的形成原因,从而对乘法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掌握乘法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性格和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方式与年龄和经历息息相关,小学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又要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律,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入合适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对算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大”“小”“长”“短”“轻”“重”,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数学逻辑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基于思维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并学会触类旁通,积累学习经验,尝试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思考、学习。此外,教师要灵活演示,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演示数学知识,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动画视频、微课等形式演示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与圆柱体表面积相关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圆柱体的三维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了解圆柱体的基本原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构造。通过观察圆柱体的动画,学生发现圆柱体是由一个长方形与两个圆形构成的,长方形构成圆柱体的侧面,两个圆形构成圆柱体的底面。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画演示与可视化练习,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师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数学教材内容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标准编写的,学生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传授数学知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入生活化的元素,丰富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挖掘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明确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加深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找到更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任意切出不同的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三个内角度数的总和,从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动手操作并思考和计算,能够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强化逻辑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全面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大帅.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智力,2024,(1):69-72.
[2]许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教师博览,2023,(30):57-59.
[3]李世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7):86-88.(作者单位:江西省资溪县泰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