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单信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续,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数学作业以书面解答为主,形式单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明确作业的功能,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设计具有知识性、开放性、时代性的作业,让学生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的作业过于随意,没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致使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不高,甚至在内心排斥作业,没有发挥出作业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学生的深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作业的内容、形式进行优化,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设计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步入数学的殿堂,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和精彩。
一、活化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设计游戏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广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快乐学习,而游戏是学生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对游戏的认识具有片面性,认为游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内心会排斥游戏,也不会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游戏辅助学生的学习。而合理地应用游戏,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乐趣。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入游戏中,改变学生对作业的刻板印象,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区分“几和第几”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会将几与第几混淆,还有的学生会将数的顺序搞错,学习时强调从左往右数,但是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却变成了从右往左。于是,笔者根据所教内容,为学生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化作业:将布娃娃、魔方、玩具枪等摆成一排(数量不超过10个),然后说一说一共有几个玩具,闭上眼睛,猜一猜左起第几个是什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几和第几”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同时,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散思维。
(二)设计跨学科作业,开阔学生视野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较为传统、单一,无形中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致使学生在内心排斥数学,未能凸显数学作业的价值。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挖掘各学科中具有趣味性的元素,为学生设计跨学科作业,帮助学生沟通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阔学习视野,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笔者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美术知识,给学生设计了跨学科作业:“很多美术作品中也运用到了平面图形,尝试着将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案。”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首先,要应用到美术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筛选运用了平面图形的美术作品;其次,要进行整体规划,包括要应用到哪些图形、怎么将这些图形进行组合,进行版面设计,做好布局;最后,要将具体的图案绘制出来。这样的作业不仅将数学和美术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深化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巧妙地融入跨学科元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实现多维度发展。
二、优化作业内容,让学生高效完成作业
(一)设计阅读性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重视阅读性作业的设计,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是提到阅读,很多数学教师会认为是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独有的学习行为,与数学学科没有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数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要努力探索开展数学阅读的路径,让学生在阅读中开阔眼界,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性作业,让学生阅读绘本《我们是天下无敌的海盗》,绘本主要介绍了天下无敌队和黑胡子队比赛锯木头,但是天下无敌队有一名队员因为意外受了伤,如果按照锯木头的总量来决定胜负,这样的比赛显然不公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阅读后认为可以计算每队成员锯木头的平均数,平均数高的队就获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平均数更能体现一个组织或一个团队的水平,在计算平均数时,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也可以移多补少。这样的阅读性作业,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又能深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深度。
(二)设计操作性作业,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发达,在短时间内无法透彻理解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自然也不深刻。操作性作业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可视、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操作性作业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让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变得更加灵动、有活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后,笔者引入了这样的问题:“李大爷准备用40米的篱笆围一个羊圈,打算围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中的一种,怎样围面积最大?”首先,笔者让学生拿出一段绳子,动手围一围,记录所围图形的相应数据,然后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其次,在算出它们的面积后,再进行比较,得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性作业,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又能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有价值,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直击知识的本质。
(三)设计合作性作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作业以书面解答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团结协作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面对复杂的知识点时,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有效突破,合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对合作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群策群力,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后,笔者提出问题:“将同样多的热水倒入陶瓷杯和陶瓷碗中,你认为水温下降的速度会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哪个容器中的水温会下降得更快?”显然,学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笔者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寻求正确的结论。在小组实验中,学生将相同体积的热水倒入了两个相应的容器中,然后每经过3分钟就测量一次水温,并把数据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既运用到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提升了合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作业布置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因材施教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刀切”式的作业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对基础好、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的数学作业没有价值;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大一点的作业他们无法完成,便会对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分层性作业。(1)基础性作业:学校有一块长方形场地,长28米,宽1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样的作业很容易完成,适合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提高性作业:正方形鱼塘边长25米,绕着正方形鱼塘跑4圈,跑了多少米?一块长方形木板,长50厘米,宽25厘米,将它们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这样的作业属于变式训练,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拓展性作业:一张长方形纸,长40厘米,宽20厘米,从中挖掉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这个层次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展现数学学习的精彩。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发散学生的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而创新意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向多元方向发展,将“减负增效”的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学校图书馆购买了一批图书,包括科技书和文艺书两类,共100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本数的[13],科技书和文艺书各有多少本?”出示题目后,笔者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解答:(1)用画图的策略解答。科技书本数少,文艺书本数多,科技书占总数的[14],文艺书占总数的[34],学生可以列出分数乘法算式,算出最终的结果。(2)用转化的策略解答。分析题意,学生能够得出科技书和文艺书数量的比是1:3,然后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进行解答。(3)用方程的策略解答。设文艺书有x本,那么科技书有[13]x本,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x+[13]x=1000,然后解出未知数,得出最终的结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纽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研读新课程标准,重构作业设计理念,不断优化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使数学作业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范彬彬.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J].文理导航(下旬),2024,(2):37-39.
[2]冯亚静.新课标导向下小学数学分类作业设计路径的实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3,(33):32-34.
[3]周燕宁.浅议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举措[J].求知导刊,2023,(3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