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者: 丁淑华

摘   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篇精读”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归纳能力较差等。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提出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1+X”多文本阅读课堂 教学策略

“1+X”多文本阅读指的是教师在一节课上,重点讲解一篇文章,同时结合若干篇课内或课外文本进行拓展。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充分应用语文教学资源,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创新,提升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来说,“1+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

一、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在信息化时代下,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学生就需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将“1+X”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加快自身的阅读速度,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掌握更多阅读的技巧,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有助于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素养

“新课改”倡导小学语文教师重视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家长及学生达成共识,为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1+X”多文本阅读能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的阅读材料多来源于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而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将“1+X”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有助于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1+X”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助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实施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巧妙设置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分享兴趣

“议题”即为师生共同讨论的话题,在一组选文中,可以有一个议题,也可以有多个议题。在设计议题时,教师如果能够选取一个好的议题,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及分享的兴趣。

例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及《愚公移山》三篇文章均为神话题材,每个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人物,因此教师可以将群文议题设计为“了不起的神话人物”。一方面,这一议题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议题便于学生相互交流自己了解的神话人物。

再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和文本内容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本。为了使学生深挖文本内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整本书阅读,并做好个人阅读心得的记录,在课堂上和全班同学分享。如此一来,就能建构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1”,整本书阅读内容为“X”的阅读体系,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精心选取文本,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确保选择的文本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规律、学习兴趣等。因此,教师在明确阅读重点后,可以精心挑选相关素材,跳出已有素材的限制,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例如,在教学《我的“长生果”》时,教师可以拓展《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此类文章皆有共同的主题“写作”,实际内容与描写的角度却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可以结合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这三篇文章的共性是什么?在阅读中你收获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思考,对“读书”产生新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读书有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相比更有优势,能弥补以往单篇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把握整本书的主旨、内容及表现手法。教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重点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捕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你认为鲁滨逊具有怎样的性格?”有的学生认为鲁滨逊性格冲动,有的学生认为鲁滨逊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等等。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故事情节,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通过作品洞悉人物的内心,并借助思维导图建立人物间的关系。《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详细刻画人物内心的小说,如救野人“星期五”时,鲁滨逊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才做出选择的,对此,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请你利用思维导图,将鲁滨逊的顾虑写出来,揣摩其内心想法。”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完成认知升级,提高思维能力。

环境描写在文本中也十分重要,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侧面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出来,凸显人物的品质。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恶劣的环境十分考验他的生存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原著小说,对其中关于荒岛环境的描写进行梳理,以鲁滨逊在岛上生活的时间为线索,找出岛上对他生存有帮助,或者有隐患的自然物资与环境,完成环境调查工作。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再次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从而让学生结合调查结果,看到鲁滨逊不畏艰难、乐观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能助力学生加深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互动过程中分享阅读的快乐,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所选片段的故事情节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融入这一学习场景。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基本故事情节的发展纲要,之后模仿这一总结方式,写出其他文章的故事纲要,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写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1+X”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心目中埋下阅读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周伟.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开展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3,(5):46-50.

[2]黄金春.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9):42-44.(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第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