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音乐资源收集与筛选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刘娟

摘   要: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乡土音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当地民俗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当地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情世故、行为规范、风俗礼仪等。遗憾的是,大部分乡土音乐受到冷落,逐渐消失于艺术舞台。乡土音乐所蕴含的艺术价值非常值得人们挖掘,应该受到保护和传承。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者应挖掘地方特色音乐资源,使其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乡土音乐   收集与筛选   教材资源

作为一名音乐教研人员,笔者对县域内的乡土音乐资源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并筛选出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乡土音乐素材,在中小学校园内进行推广。

一、乡土音乐资源的收集路径

乡土音乐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然而能够在校园内广泛传唱的乡土音乐却少之又少。乡土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加入收集、保护乡土音乐的队伍中来。

(一)摸清脉络

乡土音乐的形成受地方习俗、历史、人情世故的影响,其体裁和形式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音乐资源收集和整理呢?笔者带领团队走访了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地方剧团等,翻阅了大量书籍,摸清了当地乡土音乐发展的脉络,梳理出了乡土音乐的表现形式,如采茶戏、童谣、小调等,并确定了海选征集和田野采风两种渠道,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设定了良好的规划路径。

(二)海选征集

笔者所在的地域素有“千年古县”之称,流传下来的乡土音乐散落在各个乡镇、村落,因此只有发动更多的人加入音乐调研的队伍,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依托县域平台,面向县域内中小学师生发起了“乡土音乐征集大赛”活动。征集大赛采取录制音频、视频的方式,大家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收集了传唱至今的童谣,也收集了充满乡土韵味的地方小调等。

(三)田野采风

乡土音乐具有“口口相传”的传播特点,随意性较强。笔者根据团队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研究专长,合理组合,按乡土音乐的大致类别将成员分组下派到乡镇、村落进行采风,在海选征集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访问,细致地做好记录,感受原汁原味的“乡音乡韵”。在这期间,采茶戏小组探访了南昌采茶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魏小妹,并多次在县剧团向相关人员收集关于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唱腔特点等知识,邀请采茶剧团进行现场演唱,同时在“草台班子”和采茶戏“发烧友”的聚集地进行调查访问。其他小组也纷纷前往乡镇、村落,收集乡土音乐的资料。

二、乡土音乐资源的筛选

乡土音乐资源的收集成果是为教学推广服务的。我们发现,部分乡土音乐存在晦涩难懂、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轨的现象,如果把这些素材全部照搬到教学中,难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这与我们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性质是相背离的。乡土音乐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应本着“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在精心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

(一)原汁原味,特色浓厚

乡土音乐属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根植于民间,具有草根文化特质”的音乐,即“土生土长,形态稳定,口传心授,自娱自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在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多个版本的小调《十二月花》,通过对比筛选,最终优选了传唱人胡桃香演唱的版本。此曲的曲调吸收了传统南昌采茶戏的音韵特点,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适合作为地方乡土音乐进行传承。

(二)喜闻乐见,易于传唱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夹带着浓重家乡口音、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是我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开启智慧、认识社会的启蒙音乐。例如,本县流传的《摇篮曲》陪伴着几代孩童甜甜入梦,比起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毫不逊色。这些乡土音乐作品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或生动淳朴,或诙谐幽默,押韵上口的歌词,自然流畅的曲调,为乡土音乐的代代流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收集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曲调跨度大、内容与时代脱节的乡土音乐作品,这类作品难以掌握,不利于中小学生学习、传唱。因此,在筛选合适的乡土音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优选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传唱的作品。

(三)内容健康,兼具审美

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地方乡土音乐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补充,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慎重,以达到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鼓舞、感染学生的目的。乡土音乐记录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有部分乡土音乐传达了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甚至包含一些低俗的内容,这类乡土音乐是必须坚决摒弃的。在乡土音乐研究中,教师一定要筛选出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

以《贺郎歌》为例,其音乐表现形式为一人领歌、众人喝彩,并有唢呐伴奏。《贺郎歌》的曲调固定,然而歌词却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表达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再如,南昌采茶戏《状元与乞丐》中的《闹学》唱段运用娃娃生的唱腔,生动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子女的教育,批判了荒诞的“天命观”,赞扬了“人怀壮志,无运也能自通”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美的歌词和曲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四)品类齐全,代表性强

将本土音乐提升到音乐文化的层面,尽可能选择代表性强的作品,展现丰富的本土音乐形式,是在收集乡土音乐资源的过程中应遒循的原则。笔者的研究团队在收集乡土音乐资源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音乐作品涵盖了采茶戏、童谣、小调、风俗歌、民间鼓吹乐等。这些扎根于地方文化沃土的乡土音乐反映了地方风情、地域习俗、审美习惯,蕴含着大量当地的历史知识、人情世故、行为规范、风俗礼仪,为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筛选音乐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南昌采茶戏传统剧目《方卿戏姑》的《道情》唱段;风俗歌中的《哭嫁》《贺郎》;歌谣中的《学打铁》《数指头》……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乡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音乐教育是进一步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唯有让青少年在学校接受优秀的传统音乐教育,才能使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土地,深刻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因此,我们在中小学教学中要坚定不移地推广优秀乡土音乐,真正实现传统音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雯涵,孙家俊.乡土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创新[J].大观(论坛),2021(2):29-30.

[2]张丽娟.音乐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家长,2020(21):145-146.◆(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教师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