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 秦春花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将“学”转化为“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辩证看待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聚焦指向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教学,探讨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
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四个方面。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都存在“碎片化”“浅层化”“标签化”的问题,比起学生的理解与体验,他们更关注知识点的剖析,导致阅读课堂“本末倒置”,天平倒向了“教”的一端。尤其是在问题的设计上,由于缺乏对思维品质的解读与关注,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为主,缺少层次性与逻辑性,不具备思维含量。这样的阅读课堂,不能引领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未能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笔者聚焦指向思维品质的英语阅读教学,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价值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与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与敏捷性这几个方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学习和使用语言都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在做中学”;另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引导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最终成长为有思想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基础保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并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从机械记忆到迁移创新。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路径
(一)深度解读文本,寻找逻辑起点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制约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文本解读存在“浅尝辄止”的误区,他们往往快速圈画出重点词汇及句型,锁定关键段落,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只关注了文本内容,而忽视了文本的结构特征、语言特征、情感态度、文化知识等,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为了让阅读课堂有深度、有厚度,在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多维度解读文本,锁定文本的主题意义,寻找学生阅读的逻辑起点,积极建立文本阅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有效激活主题,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地走进文本。在解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What”“How”“Why”:“What”即文本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How”即文本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和内容结构,以及具有怎样的语言特点,它们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又是为谁服务的;“Why”即文本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
例如,译林版六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Signs属于“人与自我”的主题,这单元呈现了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在这单元的阅读设计中,笔者融合生活场景,创设出鲜活的阅读语境,以此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了丰富学生对“signs”的认识,笔者在阅读中以学校为背景,寻找学校中的相关标志,并为这些标志设计英文注释。在阅读拓展中,笔者则整合安全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寻找道路中的相关标志。
(二)优化问题设计,促进思维进阶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及提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成效。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优化问题设计,以有层次、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链”,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在Pre-reading环节中,教师要有效激活主题,并“放大”学生心中的疑问,鼓励学生在解读标题、解读插图的过程中,获取关键信息,大胆质疑文本内容。在While-reading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问题链”驱动学生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故事地图、导学案等,主动构建文本内容。在Post-reading环节中,教师则要设计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评价与创造的过程中,升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五年级英语下册Unit 8 Birthday的Cartoon time板块时,笔者就尝试以关键问题为核心,驱动学生的阅读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围绕“What is the story about? How does Bobby save the cat? What do you think of Bobby?”这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先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探究Bobby拯救小猫的具体方法和过程,最后指导学生对Bobby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在阅读中,笔者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Task 1”的设计中,笔者就引导学生着眼故事整体,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文本意识。
(三)优化活动设计,促进迁移创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学思结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旨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学生的“学”反推教师的“教”,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低效”“低质量”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很迷茫、很被动,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实践中。为了提高阅读活动的效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活动设计,聚焦文本主题,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阅读活动,强化学习活动之间的意义关联,并基于教学目标,以有效的问题支架、思维导图、对话支架等,帮助学生从语言输入走向语言输出,从应用实践走向迁移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这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时,笔者以读写整合的形式,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通过一段关于英国文化的小视频,引发学生对英国文化的探究,并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完成活动任务。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不能让阅读教学停留在浅表,而要有意识地导向问题解决,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阅读素养。为此,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设计,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推进学生的探究,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与创造中真正地走进语篇,走进主题,获得主题意义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杨小丽.英语主题拓展阅读的形式和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9(32):49-51.
[2]陈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活动的开展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8):59-61.◆(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