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
作者: 李丽红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足见国家的育人导向。然而,教师要讲好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保留独属于语文课的“味道”,又要让学生学有所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本文从言语实践、思维的发展和精神的落地三个方面入手,力求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得到凸显。
关键词:革命文化 言语实践 实践路径
综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数量逐渐增加,甚至还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集中编排,足见其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促使学生深入感受爱国主义情感,体会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这类课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加之教师缺乏对这类课文的深入解读,仍以陈旧的模式、单一的方法开展教学,致使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出现“主题说教式教学”“资料泛滥式教学”“学生共鸣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开展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成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要以言语实践为基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和基础,要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打好基础。
(一)“以读促悟”,让言语实践有广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朗读可以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在大脑之间构成一种网状信号传递。因此,在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仔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笔者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对关键字词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理解;接着布置默读任务,对关键字词进行批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析完课文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后,学生的情感就非常充沛了,他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变得更深刻。在这个过程中,“读”的设计是层层递进的,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声传情”是一种非常好的语文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亲近语文这门学科。
(二)“以写促思”,让言语实践有深度
语文学习指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这四个能力当中,听、说、读是基础,写则是拓展。在革命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恰当地加入写作环节,让言语实践更有深度,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郝副营长为了让部队顺利前进,点燃了书本,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全文对这个人物的着墨并不多,学生对郝副营长的理解比较单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写下郝副营长点燃书本时的心理活动。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想象,去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训练,让言语实践变得更加有深度,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会更全面、深刻。
(三)“以情入境”,让言语实践有氛围
当代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文章比较陌生,兴趣也不足,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透彻,这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教学难题。对此,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必要。教师应从学情出发,以更为直观、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讲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的文本理解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图片、影像、故事等,创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战场氛围,并体会黄继光牺牲自我的伟大精神。再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熊熊的烈火燃烧着,越烧越近了,你闻到了干草被烧焦的味道,火现在烧到你的脚下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代入当时的情境。情境的创设要自然、流畅,不能为了创设而生搬硬套。在创设的情境里,学生能暂时剥离自己的身份,和文本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身边的英雄,如奋力扑灭火灾的消防员、洪水中救人的战士,等等,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近英雄、了解英雄,对英雄产生崇敬之情。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要着眼于思维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一)以想象为基础,培养形象思维
在革命文化内容教学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心理的揣摩都需要以文本为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度感知人物形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为例,在毛主席痛失爱子,秘书进来请示毛岸英的安葬之地时,文中对毛主席的描写是非常感人的:“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单看文字,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勾画出一个失子老人的形象。若从文字出发去展开想象,我们就可以继续提问:毛主席的内心还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拓展想象,能够让毛主席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学生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毛主席的坚强和悲痛。
在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引导,才能让书本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二)古今结合,锻炼逻辑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教师需要对文章背景进行补充和扩展。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查找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故事,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归纳总结,指向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大局观”,整体思维模式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保持练习。在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整体思维的获得需要学生不断地归纳和总结。反过来,整体思维又会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教师不应局限于对老班长这样一个人物的分析,而应做个“长征人物”专题,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文章,并加入大家耳熟能详的《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文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学生对长征精神能够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虽然这些红色人物表现的都是“长征精神”,但是文章对每个人物的塑造方式是不一样的。比较和总结,能够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丰满、生动。
三、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教学要关注精神的落地
(一)从儿童立场出发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革命文化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切身感受书本中的事件和人物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就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悬浮在空中”,无法落地。久而久之,学生对革命文化内容的学习就会变得形式化,无法产生深刻的共鸣。因此,在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让学生亲近红色精神。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得知,教学重难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刘伯承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他为何被称为“军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品析课文的句子不难,他们已经接受了不少训练。然而,对“军神”的理解却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这个部分时,笔者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印象最深的一次身体上的疼痛是怎样的?”学生立即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身体上的疼痛,以及自己当时的表现。等“预热”得差不多了,笔者便切入文本:“让我们来看一看,要做眼球摘除手术的刘伯承是怎样表现的。”结课时,学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是很自然、真实的,这个人物的形象和学生自身的经历产生了联系。而这样的教学,更能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
(二)从现实立场出发
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学生的学习最终要和生活联系起来。然而,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文章往往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如何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让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出现在课本上,还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革命文化内容的现实性转化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使红色精神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课后拓展有个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这样的问题就很好地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在学生的练笔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回答是否是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内容是否真实。只要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想法出发,写出真实的理由,那就是值得肯定的。
(三)采用多种表现方式
前文已经提到,革命文化内容的人物和事件距离现实生活很遥远,要让学生真正继承、弘扬红色精神,教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蕴含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解读文章的细节描写,把握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教师还可以从课文作者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作者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为什么在文章中李星华没有突出“父亲”二字,没有过多描述父女之间的情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可以明确,李大钊在文中的形象不只是一位父亲,更是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革命英雄。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合适的表达方式,考验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资源的合理选择。
总之,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又要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和耐心必不可少。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