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学生历史学习的“原动力”
作者: 刘琛摘 要:认知冲突是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认知冲突既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既可以是心理层面的,也可以是社会对话与交往层面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问题、任务等制造、引发、催生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认知冲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自身的育人价值,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原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认知冲突 原动力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能催生学生的历史深度思考与探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学生历史学习的认知冲突,通过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自能的历史学习,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一种矛盾,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致时,就不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就会发生积极的心理同化;而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就会发生认知结构的心理顺应。认知冲突会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暂时的失衡状态,这种心理认知状态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将学生积极地卷入学习中,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中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呈现了三则历史资料: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中概括秦朝蒙恬威震匈奴的一段话“秦已并天下……时蒙恬威震匈奴”;二是魏征《隋书·炀帝纪下》中描述隋炀帝首征高丽的一段话“八年春正月辛巳……旌旗亘千里”;三是宋代李攸的《宋朝事实·卷三》中有关宋太宗制定“崇文抑武”方针的一段话“上览《兵法阴符经》……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在学生阅读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武治,注重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宋代却采用了‘崇文抑武’的政策?为什么宋代要视武力为‘奸雄之志’、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呢?”这些问题能在对比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深度探究宋代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认知冲突不仅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学生会聚焦与认知冲突相关的材料,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解读,并自觉地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对比、整合、融通,从而构建更加完整、完善的认知结构。在化解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会更加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能从失衡走向新的平衡。
二、 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历史深度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历史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启发性问题与任务等,引导学生从历史认知的“可能水平”提升为“现实水平”,促进学生历史认知的不断进阶,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走向深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一单元时,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如“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另一方面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双重任务,分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进行单元整体学习。有的学生通过研读目录,迅速发现了答案,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抗击外国列强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民族革命;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反对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等”。这样一种理解,充分反映了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双重使命,即“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有了这样一种“大观点”,学生就能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也会变得脉络清晰。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的“上位”认知,形成一种历史的“大概念”。
三、 催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互动与交流
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仅是个体的思考与探究过程,还是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历史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历史学科新旧知识之间的张力、学生的认知张力设置“认知冲突”,还可以让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研讨、交流。由于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历史学习经验与历史“前概念”,导致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理念、思想、观点等方面的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引导、催生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的历史视域走向融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冷战格局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责任在哪一方?”笔者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是组内的对话,另一方面是组与组之间的交锋、碰撞。有的小组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责任在于美国,因为美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有的小组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责任在于苏联,因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极力扩张领土。为了助推学生讨论的深入,笔者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证,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等的演讲,以及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相关史料。通过对话、互动、交流,学生彼此之间的观点相互碰撞,在接纳中反思、批判、质疑,进而形成了视域融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的时空、权利,打造学生自由研讨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深度研讨,求同存异,让对话产生的历史认知冲突逐步走向消弭。
认知冲突可以是学生自身前后认知不一致引发的冲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引发的冲突。前一种认知冲突是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偏向于心理性冲突;后一种认知冲突是群体认知不一致而产生的,是一种外在的冲突,属于社会性冲突。这些认知冲突都会转化成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内驱力。教师一方面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冲突是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由外界催生。置身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情境之中,立足于不同的立场,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教学起点,通过问题、任务等,引发、催生、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直面认知冲突,让认知冲突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内驱力,成为学生历史思考、探究的载体、媒介。
参考文献:
任照平.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化解学习难点的钥匙[J].江苏教育,2016(33):69,71.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认知冲突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B/2021/02/18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