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绘画“线描画”的教学探索
作者: 朱小波摘 要:我国传统绘画视域下的线条,超越了“应物象形”的基本功能,形成了以精神、情调、人格等为核心的生命表达。在小学美术“线描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从“传神写照”的理论出发,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引导学生的生命表现;从“气韵生动”的范畴出发,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让“线描画”创作成为学生的生命创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 “线描画” 传统文化
线条是美术学科的重要表达元素。德国著名艺术家保罗·克利说:“牵着线条去散步。”线条不仅能表现外在的事物,还能表达内在的情感。从线条的特质来看,线条属于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线条与构图、造型、设色、明暗等共同构成了美术的基本语言。借助线条的浓淡、粗细、轻重、虚实、长短等,我们能充分发挥其美术功能,彰显其美术价值。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线描画”时,可以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从“传神写照”理论出发,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不仅是对“物象”轮廓、结构的表现,还是画家的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包含了画家对人格、生命、理想、宇宙、人生、自然的思考与感悟。线条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与媒介,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立足于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妙手偶得”,应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创作“线描画”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在美术“线描画”的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神”出发,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从“传神”的理论出发,在“线描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外在事物的“精、气、神”。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云彩”“流水”“飞鸟”“炊烟”“衣服的褶皱”等,让学生感受“云彩”“流水”“飞鸟”“炊烟”“衣服的褶皱”等的曲线之美;引导学生观察门、窗、栏杆等,让学生感受门、窗、栏杆的直线之美,并进行观后感的表达,进而让学生形成曲线的“灵动之美”“变化之美”“柔性之美”的概念,形成直线的“笔直之美”“静态之美”“刚性之美”的概念。这样一种生活化的观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线条美”,为学生“线描画”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点、线、面”的掌握,丰富学生对线条的认知。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点 线 面》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线条进行专项的训练,借助线条的粗细、排列、顿挫、组合等,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到线条不但可以表现外在的事物,而且可以表达个人内在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说,交错的线条会给人一种毛糙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弯曲的线条会给人一种光滑的感觉,等等。观察与训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对“线条”的认知。
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讲究一种“气韵”。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线条要体现一种趣味性、精神性和象征性,这和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表现大不相同。
二、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引导学生的生命表现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互相统一的生活、文化、精神和生命态度。“天人合一”的思想彰显了画家的生命意识与情调,体现了画家的主体精神。我国古代画家的线条以“境界”为上,既能构建“有我之境”,又能构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表达的是人的思想与感情,“无我之境”表达的是自然之乐。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以“境界”为根本追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线条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表现、文化表现、生命表现。
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往往是“以线带面”,关注的是线条所代表的结构、所传达的精神与生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线条表现力,让学生敢于用线条表现、善于用线条表现、乐于用线条表现;要引导学生借助线条进行美术想象,引导学生的美术实践与表达。在美术学科中,点、线、面是相对的,点是缩小的线、线是延长的点、面是扩展的线。提升学生的线条表现力,就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点 线 面》时,笔者设计了精细化的“用线练习”,提升学生的“用线技能”。当学生画错了,笔者鼓励学生重新画,或鼓励学生“将错就错”,或对错误的地方、不完美的地方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线条的乐趣,体会到线条的魅力,逐步养成“用线条说话”的本领。借助线条,学生能有效地表现事物的形状、质感、形态、量感和运动感等。
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用线”,就是发散学生的线条思维、催生学生的线条想象,进而助推学生的线条表现。当学生能用线条表现内心情感的时候,线条就成为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描画”就成了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表达。
三、从“气韵生动”范畴出发,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美学命题,是我国古代绘画“六法”之一。“气韵生动”表现出的是一种宇宙万物的气势,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生命力的美学境界。从“气韵生动”出发,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画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这些蕴含着古代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画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线描画”的创作。
从“气韵生动”出发,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线条的创造,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线条的刻画,允许、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增加、减少、夸大、缩小原来线条的位置与形状,从而让线条更富有表现力。对学生来说,线条不仅是“有意义”的,更是“有意思”的。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呵护、尊重学生的创作。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有生命的石头》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一些“半成品”画作,让学生用线条对石头进行加工,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潜力,提升了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让学生对线条的表现更丰富、更多元、更富有变化与创造,线条也因此变得富有节奏、充满律动,有一种天然的美感。
“气韵生动”讲究一种传神、神韵、气度、气势,讲究一种精神的丰盈、生命的活力。从“气韵生动”这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出发,教师要让学生的线条突破传统的造型表现,而成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要让学生的线条具有一种节奏感、流畅感,能产生一种变化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绘画视域下的线条,不再是让线条塑造形体或者对外在事物进行模仿、再现,它超越了“应物象形”的基本功能,以精神、生命、情调、人格等为核心进行表达。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让线条成为学生人格、情绪、修养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的创作实践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创造,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
参考文献:
[1]乔国锋.中国传统绘画线条艺术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111-114.
[2]卢丽丹.融乡村元素于“线描画”教学[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9):28-30.
[3]梁甜.用线条说话:线描画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1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