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幼儿游戏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白丽梅摘 要:幼儿游戏课程应当是能提升幼儿活力、发展幼儿素养的课程。在建构幼儿游戏课程时,教师应当融入生活元素、趣味元素、智力元素等,充分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幼儿游戏课程中,教师要创新游戏内容、游戏形式,让游戏课程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课程 游戏课程 思考与实践
幼儿课程应当是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课程。高质量的幼儿游戏课程,能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幼儿游戏课程没有以幼儿为中心,游戏课程没有实现层次化、结构化、体系化,游戏课程的组织也比较混乱。甚至,有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有“小学化”“学科化”的倾向。如何提升幼儿课程的质量?笔者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游戏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 融入生活元素,建构幼儿游戏课程
“生活”是幼儿游戏课程的建构源泉,也是幼儿游戏课程的建构方式。游戏课程只有联系幼儿的生活、切入幼儿的生活、关照幼儿的生活、指向幼儿的生活,才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幼儿的生活不仅包括当下生活,还包括幼儿过去的生活、未来的生活。融入生活元素、生活因子,是建构幼儿游戏课程的应然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游戏课程应当体现生活、再现生活。在建构幼儿游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少一点“框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融入生活元素的游戏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不仅是指向未来的手段,而且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在课程中融入生活元素,能让幼儿游戏课程更具有亲和力,让幼儿对课程产生亲近感。真正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游戏课程,必须融入生活元素。只有融入生活元素,才能真正地体现“以幼儿为中心”。
生活的边界就是幼儿的经验边界、活动边界。在开发幼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科学、艺术、体育等几个维度出发进行思考。以科学类游戏课程的建构为例,科学类游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思考、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生活元素,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的幼儿科学游戏课程,内容就十分丰富,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设计与技术”几大板块。具体而言,“美丽的大自然”“常见的材料”“重力和大气压”“声音的传播”“物质的密度”“光的反射”“人体的器官和微生物”“导体和绝缘体”“惯性、杠杆和齿轮运动”等课程,都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从生活现象入手,努力应用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从而让幼儿在课程中获得积极的感受、体验。
在融入生活元素建构幼儿游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课程的整体架构,又要注重课程的序列性、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具体学情,包括幼儿的认知倾向、认知偏好、认知特质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游戏课程活动,才能推动幼儿积极主动地融入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幼儿共同参与,让幼儿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创造者。
二、 融入趣味元素,建构幼儿游戏课程
建构幼儿游戏课程,不仅要融入生活元素,还要融入趣味元素。幼儿游戏课程的实践,要做到“有序、有趣、有料”。在幼儿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幼儿的游戏活动应当成为幼儿“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成为幼儿的具身性认知活动。
在幼儿游戏课程中融入趣味元素,能够让幼儿的学习过程更愉悦。在幼儿游戏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趣味元素,对课程内容进行补白、加工、重组等,让课程内容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应用有趣的形式来“包装”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设计研发幼儿科学类游戏课程——“沉浮”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幼儿准备多种材料,如体积不同、密度不同的小铁块、乒乓球、布料、羽毛、纸片等,引导幼儿应用这些丰富的材料进行自由探索,让幼儿去比一比,谁的材料浮力最好。在教学中,笔者渗透、融入相关的科学方法,如“模拟实验法”“对比实验法”等,给幼儿布置观察任务:用不同的材料包裹小石子,并观察小石子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这样能够激发幼儿的实验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课程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同样重要。如何让课程“有意思”?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融入趣味元素。在游戏课程中,教师要创新游戏内容、游戏形式,对游戏活动进行适度的“变形”“变脸”“包装”,从而让游戏活动体现出趣味性。
三、 融入智力元素,建构幼儿游戏课程
幼儿游戏课程不仅要包含趣味元素,也要包含智力元素。融入智力元素,就是要让今天的“小玩家”变成明天的“科学家”“艺术家”等。对于教师来说,游戏课程应当有一定的目标、要求。高质量的游戏课程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融入智力元素的时机,启发、引导幼儿,促使幼儿积淀良好的成长经验。
例如,在实施“有趣的斜坡”科学类游戏课程时,笔者重点引导幼儿探究不同高度、不同材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坡。在幼儿游戏课程中,笔者让幼儿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课程的主人。有的幼儿自己调整斜坡的倾斜角度,并给滚动的物体提供不同的初速度,不断体会物体的滚动速度。在幼儿课程中,笔者及时跟进、适度介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当幼儿将小球放置在倾斜度比较小的毛毯上,发现小球无法移动后,笔者启发幼儿加大斜面的倾斜度,从而让小球在毛毯上也能滚动起来。随后,笔者启发幼儿可以将毛毯与木板的面组合起来,让小球先在木板上滚动,然后在毛毯上滚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让幼儿的游戏活动变为动手、动脑的活动。对于幼儿的活动障碍、活动困惑,教师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和盘托出”,而应当循循善诱。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任务等引导、启发幼儿,鼓励、推动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完成活动任务。这样的启发、引导,能真正推动幼儿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游戏课程中,教师要赋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时空,让幼儿有效完成相关的游戏课程活动。教师要在幼儿自主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幼儿的群体性活动,要对幼儿的活动心理进行“按摩”,避免幼儿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刻的游戏体验,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幼儿游戏课程的开发、建构、完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智力性的元素,充分发挥幼儿游戏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幼儿游戏课程的育人价值,体现幼儿游戏课程的意义。教师要丰富幼儿游戏课程的内容、活化幼儿游戏课程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明飞.探索幼儿游戏教育新模式——灵动游戏[J].辽宁教育,2023(16):35-37.
[2]张学斌.智慧游戏 寓教于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1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