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作者: 刘红坤摘 要:随着新教材的正式实施,新时代教师如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遵循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本文从领悟新教材和活用新教材两个方面,通过新旧教材内容与思想对比,感受到新教材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思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新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让师生、生生展开交流对话,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教材 数学素养 学习主体性
为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贯彻落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202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高中数学学科正式使用《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那么,新教材新在何处?新时代教师如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遵循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呢?笔者认为,新教材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交流中去领悟数学的真谛,在思想碰撞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说,新教材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领悟新教材,把握大方向
(一)对新教材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教材的编写,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规律,以落实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新教材能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之相比,传统的教材形式单一,版面不活跃,很少出现图画,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很少考虑到教材的形式。新教材利用问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旧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一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比如,在“基本不等式”这一节中,利用基本不等式或类似图形,还可推导出一些其他的简单不等式。这给学生留够了思考的空间,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基本不等式的真正内涵,即四个平均值的关系、数与形的关系。新教材这种创意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新教材结构的变化
新教材增加了预备知识,将集合、常用逻辑用语、不等式这些工具性知识放在一个章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基础保障,也充分显示了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为数学建模活动做了充分的铺垫。
新教材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在第一册第三、第四章中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增长差异,能使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膨胀、指数爆炸等含义。在第六章,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科学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等。新教材还将“三角恒等变换”放在平面向量的应用中,凸显了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算功能。此外,新教材中穿插了数学文化、数学史等方面知识的阅读和学习指导,旨在教育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继承人类传统文化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人文价值的认识。
(三)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变化
与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删减了映射、三视图、算法、系统抽样、几何概型、简单的线性规划、推理与证明、统计案例、命题的四种形式、逻辑连接词“或”“且”、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等。
与旧教材对比,新教材增加了百分位数、有限样本空间、分层随机抽样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统计图表、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几何学的发展、复数的三角表示、平面解析几何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内容的增减是落实新高考模式,取消文理分科而做出的重大改革。一是能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二是能使学生公平享受数学学习。同时,使教学的外延更富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重教轻学,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的问题,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新教材栏目设计
新教材栏目设计与旧教材一样,基本是按问题提出、分析理解、实例分析、抽象概括、思考交流、章后小结、练习、习题、复习题、阅读材料的模式展示进行。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学习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名人名言、数学文化扩展窗口等栏目。教材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去悟,在悟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交流的能力。新教材之所以增加栏目,是因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数学教学有助推作用,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活用新教材,体现新理念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图片功能
在教学中,面对新教材中出现的图片,教师要领会意图、合理运用。在第一册第一章“基本不等式”中,出现了六幅图,反映的是四个平均值关系的几何表达。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串在一起对比分析,从而体会数学之美。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调和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几何表示。充分挖掘教材的图片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和补充图形,不仅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善用课本例题
比如,在第一册第一章“不等式的性质”试证明中,若00,则(a+m)/(b+m)>a/b。对这个例题,编写人员的意图不仅是完成它的证明,还要求教师能自主发挥,与学生一起体验此不等式的现实价值,即建筑学中的采光问题和生活中的糖水浓度问题。再如,在第二章函数第一节,通过介绍高速公路加油站的地下圆柱体储油罐的储油量、油面宽度、油面高度之间的关系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与年份的关系,引出函数概念,可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函数。
(三)探究与拓展结合
优化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和方法进行批判性加工、改造。比如,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材的思路清晰,但过程相对烦琐,那么,对教材中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简化?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成功创新课本例题解法的喜悦,进而开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之旅。
(四)重视课后习题
数学学习离不开课后训练,而教材的习题充分体现了专家的智慧,令人耳目一新。仔细品赏,别有一番风味。所以,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结合实际,合理利用,能起到固基强能、领悟本质的作用。比如,甲、乙两个人去同一超市购买苹果,每次单价不同,他们的购买方式也不同,甲每次买10斤苹果,乙每次买10元的苹果。则甲、乙两人所购苹果的平均单价各是多少?谁更划算?通过分析,学生真正理解了“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而树立数学建模的意识。
三、结语
一套新教材的问世,饱含着专家的心血与汗水,凝聚了专家对数学教育的独到认识和精辟见解。但由于地区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拓展,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灵动、鲜活、生成的高效课堂,使教学更自然流畅,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只要教师潜心钻研,善于挖掘新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展开交流对话,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晓红.浅议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0):125-126.
[2]彭春春.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8(7):7-8.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