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寻汤记
作者: 梁晓勤前几天,我和朋友在食堂吃饭,被问到“你们广东人不是很喜欢喝汤吗,怎么没见你去盛一碗汤”时,我笑着摇头。“广东人喜欢喝汤”,这是我来到江西南昌读书以后,大家给我贴上的第一张标签。但广东人的汤,不是食堂的紫菜蛋花汤,不是南昌的皮蛋肉饼瓦罐汤,也不是河南同学从家乡带来的胡辣汤。广东人的煲汤又称“老火靓汤”,讲究的是原汁原味,醇香诱人。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岭南之地,愆阳所积,暑湿所居。”广东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无论在外就餐,还是居家吃便饭,一碗汤水永远少不了。看着满桌的珍馐佳肴,若是少了一碗汤水,这一餐便算是白吃了。广东人煲汤不同于其他地方,首先,在炊具方面,广东人要用厚厚的砂锅,因为砂锅保温性良好,加热、散热较慢,属于性格温柔的类型,正对应了那句“慢工出细活”。其次,在煲煮时间方面,汤要慢慢熬,煮沸后还要小火煲三四个小时,方可取食物之精华。再次,在食材方面,广东人讲究“天然”和“真”二字,保证原汁原味、入口甘甜。
初来南昌,我在饮食方面是不太适应的。一是口味重,二是食无“汤”,这里所说的“汤”,自然是指“广东汤”。有时在食堂吃饭,辣得嗓子冒火,咸得口干舌燥,我便特别想盛上一碗清爽宜人的玉米排骨汤,小呷一口,以甘甜中和咸辣,再满意地咽下肚。无汤,我便没有食欲,遍寻校园店铺、周遭饭馆均无果,于是决定“自己动手”。
我去市场挑选了粉葛、山药、排骨等食材,来到校外同学家中,还邀请舍友来做食客,看我大显身手。我把粉葛、山药削皮切块,排骨焯水,用姜片去腥,然后将它们统统倒入砂锅,加水没过食材,文火细煨,直至汤香四溢。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取来四副碗筷,盛上热汤,邀同学一起品尝。可一个同学品了一口,却说:“汤虽好喝,但太过清淡,索然无味。”另一个同学说:“的确甘甜清爽,可惜我不喜欢喝甜汤。”我纳闷,赶紧舀一勺汤品尝,没有错啊,正是熟悉的味道!原汁原味,怎会无味?入口清甜,不恰恰甘之如饴?一碗汤下肚,熨帖着我的胃,暖和着我的身,宽慰着我的心,这味道正是家的味道。
后来,河南的舍友从家中带来了逍遥镇的胡辣汤,她说,用开水冲泡便能还原当地的味道。我泡上一碗胡辣汤,黏糊糊的口感、奇特的味道,着实是我没尝过的。我好奇地问:“这汤是直接喝,还是当作菜的酱汁?”她笑着说,这汤既可以直接喝,又可以用油条或者馍馍蘸着吃。那一刻,我顿时理解了各地“汤文化”的显著差异。
其实,汤之咸甜,又何必争个高下?一碗汤里,呈现着包容豁达的气象,食材万万千千,做法千千万万,或稀或稠,或咸或淡,简单里延伸出的复杂、丰富,让人无法品尽。汤里记载着逝去的岁月,弥漫着乡愁。寻汤,不过是寻找一份家乡的记忆和情怀罢了。作家张佳玮在《无非求碗热汤喝》一书中写道:“说到底,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游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怀念家乡一碗热汤的人们,其实是在安放乡愁,找寻人生的真谛。一碗家乡的汤,浓缩了经年累月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