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有“虫二”

作者: 李春燕

五岳之首的泰山自古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人更是将它奉为神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寄托之地。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泰山东临烟波浩渺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不仅风景优美,巍峨壮丽,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踩着前人的步伐,奔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相遇,曹操、李白、范仲淹等都登高抒怀,留下了咏吟千年的诗篇。但若论字刻,过万仙楼北侧,盘山路之西一摩崖石刻着“虫二”字样最奇怪。这是光绪二十五年,外号叫“刘十二”的山东济南历城才子刘廷桂和朋友一起游泰山时所题。这座石碑也成了泰山专有的一道风景线,好似泰山独特的标志,但这两个字像一个谜,令人摸不着头脑。

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群外国学者游览泰山,他们走到刻着“虫二”的石头旁边,对“虫二”两字疑惑不解,就问导游,但导游也回答不上来。随后,这些外国学者去问了许多中国学者,而中国学者给出的答案也是牵强附会,不尽如人意。就在这时,一个人出来解释道:“郭沫若先生肯定知道,你怎么不去问问他?”

几个月后,郭沫若先生因工作需要正好来泰山考察,他见了“虫二”两字哈哈笑道:“你把‘虫二’这两个字加上偏旁试试?”说着,他大笔一挥,在“虫二”两字周围比画着写下“风月”两字,然后说:“‘虫二’取自典故‘风月无边’,‘虫’字是繁体字‘風’的内芯,‘二’字是‘月’字的内芯,去掉边框为‘虫二’,加上便是‘风月’。所以这两个字应该读‘风月无边’,暗示泰山的风光无限,没有边际。就像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六先生画像·濂溪先生》里的:‘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虫二”中的“虫”字的上方有一个横撇,这也证实了郭沫若先生解释的“风月”之意。外国学者豁然开朗,暗暗佩服郭沫若的才华。这便是关于泰山“虫二”二字人们最信服的一个说法。

其实,“虫二”这两个字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唐伯虎在登岳阳楼的时候,就写过这两个字。乾隆游西湖的时候,也写过这两个字。

有人说泰山上的“虫二”是因为有人在泰山附近发现两只老虎,古人称老虎为“大虫”,而两只老虎也就是“二虫”了。还有人说“虫二”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的《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这里的“二虫”指的是蝉和小斑鸠。而刘廷桂在泰山刻字,主要是为了抒发心中的不快,小时候具有远大抱负的他,长大后仕途并不顺利,无法如鹏鸟一样扶摇九万里,只能像“蝉和小斑鸠”两只小虫一样。登临泰山,刘廷桂感到更加惆怅,为此有感而发,题刻“虫二”两字,聊做纪念和宽慰。当然,这一切都是传说罢了。

至今,泰山上“虫二”这两个字依旧流传着不同的说法,至于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恐怕只有写者本人知道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