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三十五分的秘密
作者: 梁晓勤
来到文学院读研的第一个学期,我十分仰慕查教授,渴望成为她门下的学生。听说这位教授给本科生上《古代汉语》课时,总是旁征博引。这对跨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心驰神往,打算去旁听。
周五早上,我特意提前二十五分钟到教室,紧张地在心里排演着自我介绍的台词。大约七点五十分时,查教授宛如一阵和煦春风,飘然而至。我鼓起勇气走到她面前,羞怯地介绍自己。“哦,晓勤是吧?我记得你本科学的是医学吧?”她微微一笑,谈起我曾经给她发送的邮件里面的许多细节。初次见面,我难掩激动的心情。那天的课堂上,查教授讲的是《左传》里的一篇文章,她用饱满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将古今贯通,我们皆跟随她的脚步畅游在古代文字的海洋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大纵横的辉煌场景。下课后,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
之后几次课,我依旧七点三十五分来到教室,只为赶早占到前排位置。查教授对待教学尽心尽责,往往也提前到教室做好准备。几次课过后,我们渐渐熟络起来。随着秋冬渐至,提前到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少,虽然已经不需要提前占座了,但我正好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向查教授请教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她也非常有耐心,与我娓娓道来,将课前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的。我暗暗感慨:这样的“加课”着实太有价值。
我在微信上请教查教授一些疑难问题后,她便约我周五课间的时候继续交流。我一如既往地七点三十五分踏进教室,却好几次刚刚好迎面与她撞上。我心里偷笑着想:“真是巧合呀,查教授也这个点儿到!”
空旷的教室、宽裕的时间,我与查教授的交流不急不缓,大至论文的选题问题,小至一些观点的分歧,都能在这不短不长的二十五分钟内得到解决。有时我们也会聊起生活、学业上的一些琐事,气氛总是轻松愉悦。我也往往特意在每周五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广泛阅读文献,关注前沿热点等,使得课前交流有话可谈。舍友调侃我说:“每周五的七点三十五分就是你一周一次的‘约会’时间。”我半开玩笑地回应道:“我俩未失约过呢!”
那天,一个师妹和我闲聊时,提及她是每周四上午上查教授的古代汉语课。说起查教授的课堂,我们不约而同地用“精彩纷呈”来形容。我说道:“每次上课,查教授都提前到教室。七点三十五分,教室还空无一人呢,她就早早地来到教室做好准备了。以后,我也一定要把‘为人师表’四个字铭记于心。”
“七点三十五分,这么早吗?”师妹惊讶地问道,“给我们班上课时,她一般七点五十分到呢。师姐,你是不是课前会定期问她问题呀,这个时间说不定是为你预留的呢。”
我会心一笑,原来七点三十五分不是巧合,竟是一种不言说的默契。我感动于查教授竟然对学生如此用心,乐意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和探讨,并且特意预留充足的时间,提供充分有效的指导。我将这份独有的默契珍藏于心,也特别珍惜每回撷取来的一点一滴的智慧。
一学期的课结束了,我向查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相约下个学期的古代汉语课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我依旧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满怀期待地聆听每一节珍贵的课。不出意外,我还是七点三十五分到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