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

作者: 曾正伟

苗族没有《史记》,却有无数传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没有《诗经》,却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没有《山海经》,却有一派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早就听说,西江千户苗寨天下闻名。趁着到贵阳出差的机会,我便想去看看。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上,我们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漫步在锃光发亮的青石板街道上,两侧店铺星罗棋布,沿街商品琳琅满目。初到西江,我不禁被眼前特色鲜明的苗族风物深深震撼。遍览千户苗寨,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充满异族风情的诸多文化现象,最直观的便是建筑、服饰和歌舞。

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的典型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秉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地式吊脚楼,二是斜坡式吊脚楼。平地式吊脚楼指整个楼体都悬于空中,底部用立柱支撑;斜坡式吊脚楼则指楼体的一半悬于空中,另一半立于山岩之上。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因为阴暗潮湿,底层多用于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第二层宽敞明亮,多为家庭成员饮食起居的场所,分为堂屋、卧室、厨房和“美人靠”。“美人靠”类似于阳台,是主人乘凉、休息、观景和刺绣的场所。因为干爽透风,第三层多用于存放粮食。

远远望去,绿树掩映的吊脚楼或半立于山崖,或半悬于中空,仿佛空中楼阁一般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中若隐若现。吊脚楼古色古香,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但见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却看不到人影。我来到近前,才发现吊脚楼背靠青山,脚踏白水。青山即“雷公山”,白水即“白水河”。

吊脚楼的布局特点是依山傍水,层层相叠,一水环流,千户得益。工匠利用斧、凿、锯、刨及墨斗等工具,将木料交错铆合,使得吊脚楼通身皆不用铁钉。苗族人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扶手走马的特色。吊脚楼不仅展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韵味和魅力,还承载了千百年来苗寨文化的底蕴和积淀。它构思之精妙,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吊脚楼,横跨白水河的风雨桥也是一大亮点。据说,从前的风雨桥是木质结构的,很容易被洪水冲毁。为了提升抗洪能力,当地民众筹集资金修建了五座风雨桥,其材质由单一的木质结构变为水泥与木材混合结构。风雨桥大多呈拱形,但桥面却是平板的,目的是方便行人。风雨桥上是两层木楼。底层是回廊,用于行人通车;顶层是楼台,用于观景赏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包含现代建筑的元素,深受人们的追捧。

穿在身上的“史诗”

现在,人们制作苗族服饰时仍使用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还穿插使用其他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服饰靓丽精致,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服女装十分考究,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为人们平日劳动时所穿,盛装为人们过节或作为礼宾时所穿。便装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盛装以红色、蓝色、黄色为主色调。

西江苗服的构图、用色、绣技堪为“三绝”。从内容上看,苗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从构图上看,苗族服饰特别注重整体美感;从造型上看,苗族人采用传统的线描式造型手法,着重突出服饰的纹样轮廓;从用色上看,苗族人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盛装的图案浓缩了苗族人生活环境的各种元素,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其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并用不同颜色搭配,衣袖、领口和裙摆更是别具一格,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提起苗族服饰,就不能不提银帽。银帽的材质并不是纯银的,而是白银、白铜和镍等金属合成的。在制作银帽时,银匠把熔炼过的合金制成薄片、细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十多道工艺,制作出精美的纹样,然后再把它们焊接或编织成型。银帽的特点是上大下小,半封顶,着重突出银帽围外圈的装饰。银帽围外圈四周布满动物及花卉的凸纹图案,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银光闪烁,花姿绰约,刘海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通常,银帽顶端会配有形似牛角的图腾和粉红色的绒球,乍一看就像凤冠霞帔一般雍容华贵。不同的是,银帽上没有点翠,色彩略显素雅,不及凤冠那么奢华。

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苗族最出名的舞蹈是芦笙舞。在游完景区后,我们在广场上邂逅两百个舞者表演芦笙舞。广场上铺设着一圈圈不同花色的地砖,这些地砖组成一个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舞者们站在这些同心圆上逆时针转圈跳着舞。队列共分为四个圈。内圈是身穿黑色服装的中年男性,他们手举竹竿,竹竿上有类似绣球的红色标记,仿佛指挥棒一样。第二圈是吹奏芦笙的中年男性,他们手里握着长长的芦笙发声器,芦笙随着演奏者身体的摇晃而微微前倾。第三圈是身着深色服饰的中年女性,她们随着芦笙的旋律欢快地跳着舞蹈,给人一种人老心不老的感觉。最外圈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她们身穿盛装,手握尖尖的牛角,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在场外的平台之上,四个鼓手分别用力敲击着摆在面前的长鼓。

芦笙舞的基本舞步是“探路步”。只见舞者们左脚微微抬起在空中画个圈,随即轻轻落下,然后右脚向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倾移,手臂随着节奏旋转。接下来,舞者们微抬右脚,做起对称动作。舞者们一边卖力跳着舞,一边努力转着圈。在舞蹈时,她们浑身的银饰哗哗作响,仿佛万马奔腾之声。在跳了两轮后,外圈的舞者们突然从腰间掏出一个酒碗,又从牛角中倒出米酒走向围观的群众。芦笙舞气势恢宏,人们直呼大饱眼福。

据说,苗寨的美食和夜景同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抱憾而归。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景区的时候,路边的餐厅门前突然又上演了一场芦笙舞。参与的人员不仅有当地的村民,还有游客、餐厅的服务员和头戴卫生帽的厨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它的建筑、服饰、歌舞和饮食等文化体系都凝聚了苗族人的才情与智慧。苗族没有《史记》,却有无数传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没有《诗经》,却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没有《山海经》,却有一派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西江千户苗寨不仅是一座集聚了独特风光的露天博物馆,还是一处隐秘于大山深处的文化大看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在西江,可以用美丽回答一切!”

上一篇: 月色下的韩山书院
下一篇: 方言种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