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游在沙漠里

作者: 胡征和

说起沙漠,我们眼前呈现的景象一定是瀚海阑干、黄沙漫漫、热浪滚滚、寸草不生……可在大千世界里,有一片沙漠,竟然有鱼儿在那游。不信?有自然生态纪录片《欢迎来地球》为证。

在纪录片《欢迎来地球》中,鱼在沙漠里游的场景是真实拍摄的,拍摄地是巴西东北部的千湖沙漠。千湖沙漠占地面积1 550平方千米,紧邻大西洋,海岸线50千米,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每年的降水量多达1 600毫米,大约是撒哈拉沙漠的300倍。在如此多的雨水滋润之下,怎么会出现沙漠呢?这是因为此地毗邻赤道,雨季一过,旱季到来,水蒸发迅速,水面下降快,所以形成了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独特风景。

当雨季来临时,千湖沙漠的地形、地势决定了雨水只能在沙丘之间的谷地逗留,形成无数的湖泊,有些湖泊还会与大西洋相连。若从空中俯瞰,广袤的沙漠与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而到了旱季,在热浪炙烤之下,湖水很快见底,重新变成一片荒漠,这是千湖沙漠的由来。

在千湖沙漠,旱季烧烤,雨季看海,周而复始地切换:一面看“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荒芜,一面欣赏“水光潋滟晴方好”的生机。

千湖沙漠周边有多条河流,当雨季来到的时候,河中某些生物会随河水游到沙漠中的湖泊,沙漠便有了生命的律动。不过,在这里生存下来的鱼都有一套看家本领。

在千湖沙漠中,有一种会爬行的鲇鱼,叫作滨岸护胸鲇。它有一个更豪气的名字——利托拉战车鼠。如果你对它还不熟悉,就想想水族馆中常见的清道夫——下口鲇,这是它同一家族的另外一个物种。都说鱼儿离不开水,但像下口鲇、滨岸护胸鲇这类鲇鱼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们一反常态,可以离开水,在陆地上呼吸和爬行。它们上岸后,通过嘴巴吸入空气,用布满微血管的肠道进行气体交换,剩余的气体从肛门排出,这种呼吸方式类似最原始的肺系统。在南美洲,很多类鲇鱼具有这样的特性。雨季时,它们以其他水生动物为食;旱季时,它们爬上岸,以陆上昆虫果腹。

相对而言,狼鱼离水后的陆上功夫非常厉害。狼鱼有着锋利的牙齿,性情凶猛,是千湖沙漠里的顶级猎食者。它经常在湖边静守,然后张开大口偷袭,那些前来饮水解渴的鸟、鼠总是成为它的食物。

与护胸鲇一样,狼鱼也有包括肠胃及皮肤的辅助呼吸器官,同样可以在沙地上呼吸和爬行,但它的适应能力更强。一般当旱季来临时,湖泊大多会消失,所以大多数鱼类会命丧沙漠,纵使算得上厉害的护胸鲇,如果没有及时找到下一个水乡,它也是经不起离开水的考验的。狼鱼只要找到稍微湿润的地方,便可以找个地缝钻下去,开始休眠,直到来年的雨季到来。

有鱼在,便有渔夫在。千湖沙漠中生活着一部分居民,他们平时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为生,而到了雨季,他们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渔民,撒网湖中,把捕获的鲜鱼拿去市场卖,或是加工后自己留着享用。有时,渔民在旱季也不会失业,他们会跟着特定鱼类的陆上行踪,找到它们的下一个水乡,继续撒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