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赵君鹏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五岳之首,它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盘卧面积约426平方千米,山势高大,层峦叠嶂,正如《诗经》所说:“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在唐代开元年间,诗人杜甫漫游齐鲁大地,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诗中的“绝顶”指的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峰”的玉皇顶,其海拔约1 545米,是泰山主峰之巅。

杜甫是从观景的角度看泰山的。如果我们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看泰山,就会发现它是记录地球变迁的生动史书。

泰山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历经若干回合的升降重塑,可以分为孕育阶段、沉降阶段、雏形阶段和成形阶段。泰山曾是鲁西巨大沉降带或海槽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堆积了厚厚的泥砂质和火山物质。在25亿年前太古代气势恢宏的地壳运动中,泰山褶皱隆起。彩石溪是泰山早期地质演化的缩影,彩石溪中或平行或交错的色彩斑斓的岩石,是研究地球早期历史的绝佳标本。

经过十几亿年的剥蚀,泰山的地势趋于平坦。在大约6亿年前,华北地区大幅度下降,古泰山整体沉入大海,在随后的亿万年中沉积了2 000多米厚的地层。大约1亿年前,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强烈挤压和俯冲,泰山开始大幅度抬升,覆盖在古泰山上的沉积岩被逐渐剥蚀,形成今日泰山的雏形。位于泰山玉皇庙东南的刻有“五岳独尊”的岩石,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泰山极顶的。在大约3 000万年前,泰山形成了由北而南逐渐降低的3个台阶,从而形成了现代泰山的基本轮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泰山的形成离不开水的雕琢。泰山山顶的年降水量约1 100毫米,山底的年降水量约700毫米,这给泰山带来了发达的水系。从山顶到山底,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侵入岩占泰山主体的95%以上,因为太古系岩层的裂隙作用,再加上山势高峻,河短流急,所以水的侵蚀力很强。泰山谷底岩基被流水侵蚀,多呈现穴状,年深日久,积水成潭,可谓流泉飞瀑,潭瀑交错。徂徕山是泰山的支脉,泰山与其交界处是断裂带,此处地下是石灰岩地貌,在水流的侵蚀下形成泰山大裂谷,深达数百米。

泰山峰峦雄伟,其气候和植被也呈垂直变化。泰山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植被覆盖率超过90%,山麓由下到上依次可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限分明,正如杜甫所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泰山成为一座地质之山,有许多独特的地形地貌,如断裂带、褶皱等,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它也是自然之山,有云海、日出、晚霞、雪景等自然奇观,入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泰山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妇孺皆知的成语中可以得到证明,比如“泰山北斗”“稳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传说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再加上古人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所以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长”。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李白、杜甫等文人雅士在泰山题字留咏,能工巧匠在泰山修建大量巧夺天工的建筑。这些都使得泰山在文化上达到其他山脉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就是泰山,承载着几十亿年的地质历史,记录着千百年的人世沧桑。

上一篇: 瓜棚豆架,浅酌低吟
下一篇: 画得很像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