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善尧:留住土家吊脚楼之魂

作者: 原水

在湘西的深山幽谷间,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如同一个年长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岁月的故事。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一个匠人,用他毕生的心血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就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彭善尧。

彭善尧是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族人,他从小就对家乡的吊脚楼充满敬畏和好奇。彭善尧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地,每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时,吊脚楼的轮廓在晚霞中显得格外清晰。那是他小时候心中最美的风景,更是他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随着年岁的增长,彭善尧对吊脚楼的兴趣更加浓厚,他渴望探索这种建筑的奥秘,更希望有一天能够亲手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吊脚楼。

十六岁那年,家境贫寒的彭善尧拜师村里的木匠郑万青,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然而,木匠之路并非坦途。彭善尧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技艺,晚上则挑灯夜读,钻研木工图纸和建筑原理。经过数年的磨砺,他终于掌握了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精髓。

在职业生涯中,彭善尧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修建转角楼时遇到的难题。转角楼是吊脚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难度极大,画脉要求准确无误,两脉相合,长短相同,三边的“公母隼”合拢要求斧口不差。彭善尧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最终攻克了这一难关。

“技术上最难的是画墨线和起高杆等带有尺寸、位置、形状的精细活。这不仅需要对整栋房子的结构、尺寸、位置、形状了然于胸,还要精准计算和画出部件上的凿孔开眼的具体位置、尺寸和方向。”彭善尧说,这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也是考验一个木匠能否成为独当一面的“掌墨师”的依据。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彭善尧成为湘西屈指可数的吊脚楼营造技艺大师。

然而,真正让彭善尧声名远扬的,是1996年与建筑学家张良皋的一次邂逅。那年,张良皋在湘西地区进行土家吊脚楼的考察与研究,被彭善尧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所吸引。在他的著作《老房子——土家吊脚楼》中,彭善尧的吊脚楼被誉为“中国民族建筑的奇葩”,彭善尧的名声也逐渐传遍了四方。有一天,长沙的文化研究者谢方一拿着张良皋的著作走进沙斗河村,被这里的吊脚楼深深吸引住了。在谢方一的引荐下,彭善尧开始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带领的建造队伍活跃在恩施、张家界、重庆等地,修补、修建了数百栋土家族转角楼。他的精湛技艺和独特设计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2012年,彭善尧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吊脚楼这一传统民居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面对这一现状,彭善尧没有放弃,而是决心留住土家吊脚楼之魂。于是,彭善尧开始着手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他走进学校、社区和乡村,向年轻人传授吊脚楼营造技艺,用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的文化符号,还是他们心中的根和魂。

如今,已经年近八十的彭善尧依然活跃在研究土家吊脚 楼的舞台上。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吊脚楼营造技艺。同时,他还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为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数字控 等
下一篇: 解读水圈的秘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