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活”兵马俑
作者: 张君燕“很多人会说,兵马俑都是单眼皮。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确实是这样。你会发现,没有一尊兵马俑是双眼皮。关于这个谜题的谜底,有两种说法……”
“咱们有一句话叫作‘天塌了也有个子高的顶着’!所以说,即使经历过地震、倒塌,这尊跪射俑也没有被破坏。”
从兵马俑酷似关中人的脸型特色到清一色的单眼皮之谜,从遵循人体工程学的铠甲设计到兵马俑手掌上的事业线,甚至鞋底的针眼都在一个年轻导游的讲解中纷纷呈现。这个导游常常穿着西装外套,将头发挽在脑后,眼神放光,向络绎不绝的游客讲解着西安的历史文化。
她就是王钰,网名“芥末”,被网友盛赞“美貌与才华兼备”“一个导游硬生生干成了历史专家”“导游界的一股清流”。连日来,西安导游王钰被《人民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半月谈》《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那么,王钰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能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王钰是西安市长安区人,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2020年毕业后,王钰开始做周边游导游,但她觉得这个岗位对于讲解方面的要求不太高,于是后来又担任地接导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解与华清池、兵马俑这类景点相关的唐文化和秦文化。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导游讲解是千篇一律的解说、乏善可陈的知识,难以满足游客对历史的好奇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难以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诉求。
“导游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众的桥梁,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该怎么把这个角色做好呢?”王钰陷入了思考,她不想做“复读机”式的导游。既然想让游客耳目一新,兴趣盎然,那么自己首先要对历史有足够的了解。王钰开始苦心钻研,通过多种渠道摄入专业知识,看关于秦朝的、唐朝的历史书和纪录片,并以此为基础再延伸。更关键的一点是,王钰会把游客关注的、好奇的问题总结出来,比如“为什么要修兵马俑”“秦始皇陵为什么原址在骊山”等问题,然后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给出有趣的解答。这样一来,她的讲解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灵动与活泼,让游客在轻松的欢笑中增长了知识。
为了做到这一点,王钰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她的手机备忘录里有16个文件夹,记录了所有工作笔记与灵感来源,名为“兵马俑”的文件夹里有56个文件,包含将军俑、三棱箭、青铜剑等具体文物的知识。
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让王钰脱颖而出,成为导游群体中“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有一次,一个在国外长大的华侨女孩听了王钰的讲解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自己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而自豪。还有很多游客通过王钰的讲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背后的国家力量。看到这一切,王钰欣慰地笑了,这不就是她努力的意义吗?
“外地游客如果能通过我的讲解喜欢上兵马俑,喜欢上西安的历史文化,我就感觉很自豪。”王钰笑着说。如今,她仍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对她来说,导游不仅是一份工作,还是弘扬历史文化、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