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点心,古人有何讲究
作者: 徐淑荣相传,“点心”二字来源于战场。在东晋时期,一个将军为了慰劳英勇杀敌的将士,将烘制的糕饼送到前线,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二字便流传开来。
历史上对点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古籍《周礼·天官》中的“糗饵粉糍”,这个“糗饵”即由粮食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在春秋战国时期,点心的雏形出现了。到了汉朝,饼类点心开始崭露头角。《四民月令》中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样。”据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及蒸汽烹饪技术。
芝麻饼也是在汉朝时出现的。当时的芝麻饼是烘烤而成的,深受大众喜爱。芝麻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东西方的交流为点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羊羹配茶成了当时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是羊肉熬制后冷却而成的,后来逐渐演化成用豆类制成的果冻型食物,成为一道著名的茶点。到了隋唐时期,中式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了。但在此之前,人们就有八月十五以饼祭拜月亮的习俗,不过当时的饼还被称为团圆饼或小饼。相传“月饼”二字为杨贵妃所赐,之后便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唐朝,糕点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据记载,长安有不少糕点铺,还出现了专业的饼师,饮茶佐以点心也在唐朝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到了宋朝时,糕点的创新迎来高峰,各类点心层出不穷。到了明清时期,糕点文化进一步发展,糕点成为待客送礼的佳选。
在发展历程中,中式糕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点心流派,“京派重油轻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嗜甜如命”总结了中式糕点中三大派系的特点。其实,无论是哪种派别,中式糕点的诞生与流行都与礼仪和习俗息息相关。比如,年糕、元宵是春节的传统食品;青团是清明时节的风味小吃;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祛祸避害;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吃糕,百事俱高”之说等。
中式糕点推崇应时而食,将时节、文化习俗与食物紧密结合。比如,农历二月有太阳糕,四月有玫瑰饼,五月有五毒饼和粽子,七月和八月有绿豆糕、水晶糕、豌豆黄。此外,秋天有月饼和花糕,冬季有槽子糕和油糕,腊月祭灶时有桂花糕、关东糖、蜜供、糖瓜……
在岁月的流淌中,点心总能承载起人们独特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