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处安逸

作者: 段奇清

深处安逸0

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安宁闲逸的日子,但在获得这种生活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无不在向人们揭示这样的道理。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海域钻探于2017年6月11日结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航次钻取了1 600余米海底岩芯。其岩芯被横向剖开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串串化石遗迹,它告诉人们:潜下心来,到深处去,才能拥有闲适优逸的生活。

在海底岩芯被横向剖开后,人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如线条样的,有比较长的,也有1厘米长的;有的索性就是一个圆点……这些便是古代生物遗迹。这些化石遗迹分为停栖迹、爬行迹、觅食迹、居住迹等。有一种遗迹是垂直的直管型潜穴,这是生活在滨海浅水中的生物留下的。

由于滨海常常海浪汹涌,且觅食者众多,天敌处处可见,动物就会掘出一个垂直的洞穴,躲在海水以下的沉积物内部。有的腹中饥饿了,则爬出洞外觅食;有的索性就在沉积物中艰难地一拱一拱向前,这样获取的食物极其有限。于是在小小的潜穴里,便有生物碎屑、石英粉砂、黄铁矿,还有生物粪便,科学家称之为“粪球粒”,这些迹象表明该远古生物的吃喝拉撒都在潜穴中。

要是当年的沉积环境较差,在挖掘洞穴时,为了不让洞穴坍塌,动物会一边挖洞,一边分泌黏液,以起到加固作用。科学家为这层黏液取了名字,叫“涂层”或者“衬里”。

有一种化石遗迹是在水平的沉积物表面呈现出一条沟,这是生活在深水区的动物开掘出来的。由于深水中的生物很少受到天敌的侵袭,所以它们不必挖掘出一个垂直的洞穴躲藏起来。没有洞穴,当然就不用为洞穴“涂层”“衬里”,只需要在沉积物表面的沟中一边爬行,一边寻觅,就能享受泥巴里的食物大餐,气定神闲地过好每一天。

在化石遗迹中还有一条条长长的、垂直的管道,这可是生活在浅水区沉积物下层的动物逃命时的“通道”。一天,突然涌来一股浊流,生活在沉积物下层的动物感觉到有更大的沉积物向它们压来,危险即将来临,它们会慌不择路,拼命往上爬。这样就出现了一条垂直向上的痕迹,科学家称其为“逃逸构造”。

科学家说,有时沉积突然增强,危险激发了生物的无限能量,它们会“嗖”地从沉积物底下往上蹿。逃逸构造能让人想象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亡,这也是生活在浅水中古代生物所要付出的代价。

浅处紧张忙碌,而且危机四伏,深处就要安全闲逸得多。而重要的是,人们要将苦吃在前头,早早练就出一身在生活深处生存的强健体质与本领。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故而深沉、深厚便成了世上最优秀的秉性与潜质。

这就是化石遗迹给世人的启示。

上一篇: 安葬一只蚂蚁
下一篇: 在残缺之中留恋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