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情境,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作者: 张澜

依托生活情境,让语文教学“活”起来0

【摘 要】情境任务教学法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着重于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将语文素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目标。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课为例,从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学情、整合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化情境、设置学习任务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习得习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学习任务

语文新课标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文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情境化、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一概念将语文学习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不仅满足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真实需求”和“真实问题”决定了课堂中创设的“真实场景”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和学生经验之间。因此,教师要从真实生活出发,致力于构建多样化且丰富的学习情境,将语文学习融入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中的任务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可迁移的深度理解,才能真正将语文学习从“死记硬背”转变为“活学活用”。

一、整合学习要素,确定学习目标

(一)了解学段要求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考虑学段要求,串联前后所学。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即三至四年级的习作目标要求有以下描述:

(1)初步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观察周围世界,能用多种形式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内容描写清楚。

(3)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或用表格、图像、声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可以梳理出三个关键词—观察、写清楚、多种形式分享。

(二)明确单元要素

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一个习作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一单元有两个语文学习要素: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由此,教师明确本单元课文教学必须抓住“细致观察”进行训练,教授方法,学以致用。

(三)研究课文价值

《搭船的鸟》是著名作家郭风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事以一个孩童的口吻描述了“我”坐船去往外祖父家的途中,看到一只外形美丽的彩色小鸟站在船头捕鱼的情景。课文重点突出了对翠鸟外形之美和捕鱼动作之敏捷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教师结合课后练习“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及“抓住动词,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便可以明确这一课的重点任务:借助任务情境,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驱动学生作有序的观察练习,习得写作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分享。

(四)确定学习目标

围绕上述学习要素,教师设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且正确书写,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描写翠鸟外形和捕鱼过程的语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细致”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初步感受留心观察的益处,学会运用准确的动词来进行动物动态片段的描写。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动力

写作方法的获取与体验紧密相连。故而,方法的指导应着重体现翠鸟的形体特征,而若能精巧地借助情境,就可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方法、习得写作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来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把方法指导无声无息地融入该情境内,使得学生充满兴致地在体验进程中逐渐地获取观察方法、表达方法,以及写作技巧。

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前,教师先布置了观察身边的鸟类,以及搜索鸟类知识的预习任务。上课伊始,教师便以一段鸟类视频作为教学切入点,并提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事先对鸟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都会积极发言。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紧接着教师便“投学生所好”创设学习情境:“森林报”开设全新鸟类明星专栏,需要介绍好鸟类明星的形象和本领,请大家制作鸟类明星的推荐卡并投稿。第一位要推荐的鸟类明星是课文中的“翠鸟”,学生在制作翠鸟明星推荐卡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想要了解翠鸟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就有机会在接下来的情境体验中自主发现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从而沉浸其中,跟随着文字投入地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依托生活情境,设置梯度任务

在语文学习中,循序渐进和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一是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需要围绕课文的核心任务来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学生不会频繁变换学习场景和适应新的学习角色。二是学生需要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爬坡感”,也就是说,他们应该能够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而不是陷入简单的重复性学习。

在明确了核心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的设计应当符合语文学习的连贯性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既要源自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并且要与教材内容相符,以一个真实且相对复杂的问题作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类方法与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经验的重构,借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针对《搭船的鸟》这一课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熟读课文,认识课文生字

(1)读通课文,读准词语。

(2)观察词语,说说发现。

羽毛  翅膀  长嘴(都是鸟的身体部位)

翠绿  蓝色  红色(都是和颜色有关的词语)

(3)比较生字,教学“翠”字的写法和注意点。

习作单元的课文教学要和普通精读课文的教学区分开来,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过度功利性的习作技巧教学情况。因而,教师对字词句和课文朗读的检查,以及对课文的感知,依旧需要认真落实。而词语的分类与翠鸟相关,则是为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任务二:品读文本,学习写作方法

(1)提问:“翠”是绿色的意思,那翠鸟是长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

(2)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翠鸟。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相机指导朗读,将翠鸟丰富的颜色与美丽展现出来。

(3)放大局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翠鸟翅膀的颜色其实是绿中带着一些蓝色,初步感受作者观察之细致。

(4)拓展迁移,用“________的________是______中带着一些_______”的句式学着说一说鸽子和公鸡是什么颜色的。

(5)让学生当一当明星推荐官,完成学习单中的翠鸟形象推荐卡。

(6)合作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翠鸟的翅膀、羽毛和长嘴这三个部分?初步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这一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7)学习迁移,说一说鸟类明星的形象。让学生观察小黄鸭明星的图片,谈谈对小黄鸭的印象,并说一说是抓住哪些部位感受到它的可爱。再让学生将语言连贯完整地表达出来。紧接着由扶到放,通过小组合作来推荐老鹰明星的形象。

通过对翠鸟外形的学习,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细致,还抓住了最有特点的地方来展示翠鸟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顺势出示句式,让学生拓展练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还检验了他们是否已掌握“抓住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任务三:由扶到放,拓展慢镜头写法

(1)联系情境和上一环节的任务,播放“森林报”编辑录音,出示新任务:介绍翠鸟明星的本领,完善推荐卡。

(2)仔细观察翠鸟捕鱼的视频,并截取四张捕鱼过程的乱序图,让学生抓住动作进行排序。

(3)让学生抓住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冲、飞、衔、站、吞”,加入动作研读文本,要求读出翠鸟捕鱼动作敏捷、本领高的特点。

(4)抓住“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等词,体会翠鸟捕鱼的动作之快,从而再次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

(5)小结本节课第二个写动物本领的习作技巧即“观察细致”。

(6)拓展迁移,写一写鸟类明星的本领。播放猫头鹰捕鼠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

(7)出示猫头鹰捕鼠的几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它在捕鼠时都做了哪些动作。完成研学单猫头鹰明星的本领推荐卡,写之前出示评价表上的写作要求,见图1。

(8)展示学生制作的推荐卡并让学生们对照评价表互评,教师相机点评。

(9)回归情境,串联任务,布置拓学要求。播放“森林报”编辑录音,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两个写作妙招—“抓住特点”和“观察细致”,并邀请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两个小妙招完成一张其他鸟类的明星推荐卡的投稿。

在学习翠鸟的捕鱼本领过程中总结写作方法,并试着聚焦动作,将猫头鹰捕鼠的动态画面分步骤写清楚,从而完成猫头鹰明星的“本领推荐卡”。设计该任务是为了寻找本节课的融合训练点,从而有效设计读写路径,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观察力和表达力的同步提升。课后,教师让学生趁热打铁,继续为其他鸟类明星制作推荐卡。巧妙地延续情境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所学方法,方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语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以“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组织开展教学。本节课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紧紧围绕“翠鸟”创设了“征集鸟类明星推荐卡”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沉浸式学习。课中,教师巧用研学单布置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自主研读、小组合作、表达练习的过程中研究推荐鸟类明星“形象”和“本领”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课上习得的两种写作方法进行拓展练习。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在情境学习和互评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收获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兼顾识字等基础性学习任务,教学环节始终围绕着学生,在关注工具性的同时不忘学生的定位及审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要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首先教师要考虑儿童的心理与表达水平;其次教师要运用系统性思维考虑整个单元的学习需要达到的效果;再次,教师要沿着“发现—尝试—迁移”的梯次深入发掘课文的潜在价值;最后,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出切合学生需求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方法、实践运用、形成语言经验,敢于说、乐于写。

【参考文献】

[1]王启刚,李丽.立足目标 聚焦要素: 《搭船的鸟》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3(21).

[2]张咏梅.悟对童心:与写作“一见钟情”——江苏省特级教师姜树华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教学赏析[J].辽宁教育,2023(1).

[3]吴玲玲.学习解读型观察,引发创意化表达:三上《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2(31).

[4]王永美.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搭船的鸟》为例[J].教育界,2022(29).

上一篇: 发展高阶思维 促进知识建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