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域下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整合探究
作者: 肖微 刘晓磊郁达夫曾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基于散文的特点,教师教学散文时要关注每一篇散文所展现的作者的“个性”,即独属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本期三篇文章聚焦“我”之视角,分别从内容整合、观点表达、情感抒发三个方面探讨散文教学。
结构化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课题。当前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回忆性散文,因其“形散”及双重视角的特点,容易导致教学内容设计的碎片化、浅表化,加大学生知识建构的难度。本文尝试在结构化视域下探析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三个整合维度。
一、聚焦双重视角,明确内容整合主线
典型的回忆性散文通常采用双重视角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文本中常出现两个“我”——回忆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两者在文本中交替出现,形成作者情感的跳跃,这对学生把握“我”的情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双重视角的文体特点,通过把握情感变化的起点与终点,以体会“我”从过去到现在的心理为主线,整合回忆性散文零散的文本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背影》作为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文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现在”“那时”直白地表明了双重视角的存在。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双重视角的特点,引导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描述“那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父亲感受和态度的句子,分析情感的起点与终点,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从不满到理解、愧疚的变化过程。学生找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等句子,从“不大漂亮”“迂”“白托”等词中发现“那时”的“我”对父亲是抵触与不满的。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学生就能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教学的尾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开展学习。此句是作者“现在”与“过去”情感的交汇点,隐含了作者对当时自己的反思。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①关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个句子,作者实际上是想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 ”。②说说你对作者“现在”心理的认识。如果学生回答“幼稚”“愚蠢”“不懂事”等,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作者此时的愧疚之情。
通过聚焦双重视角,学生认真梳理了作者“那时”与“现在”的情感,将头脑中原本模糊散乱的情感脉络清晰地整合为“从那时的不满到现在的愧疚”。教学内容由此得到结构性整合。
二、梳理关联内容,构建教学内容结构
散文“形散神不散”了,其内在情感脉络是将文本看似散乱的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神”。为使情感自然流动、水到渠成,作者通常会巧妙关联文本中的重要内容,让脉络隐含其中。教师在教学时找到文本中关联紧密的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集中感受情感脉络的变化过程,还能使零散的教学内容结构化。
首先,整合文本中隐含作者情感脉络的反复描写处。《背影》四次写到“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对家道中落、祖母离世的伤感,也有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教师可以将体会“我”四次泪水中蕴含的感情作为主任务,引导学生梳理相关语言,集中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流泪原因,明晰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过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可以这样设计:①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到“眼泪”的句子并思考眼泪为何而流、眼泪里深藏着什么。②设计学习任务——将四处关于“眼泪”的句子改写成心理描写,句式为“‘我’感到……,‘我’心里想……”。③表达交流——在改写任务完成后,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表达交流,体会每次流泪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整合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简洁、有逻辑,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重难点内容,又能落实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的任务。
其次,整合文本中隐含作者情感脉络的矛盾处、不合常理处。《背影》开篇的“不相见”与“最不能忘记”构成语义上的矛盾,“最不能忘记”强调对父亲的情感牵挂,“不相见”道出父子关系疏离的现状。父子之间这种既隔离又牵绊的情感从何而来?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主问题“父子‘不相见’是不想见还是不能见?‘最不能忘记’的为什么是‘背影’?”,引导学生关注父子关系疏离的表达,理解“不相见”不是因为空间遥不可及,而是源于情感的隔膜。如:“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暗含对父亲的埋怨;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不是为了陪伴父亲,而是“有朋友约去游逛”;父亲坚持送“我”,而“我”多次表示拒绝……学生从疏离中看出父爱无处不在,而“我”却未曾用心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最难忘父亲背影的原因,关注“我”对父亲的牵挂,如父亲买橘子、父亲的来信等细节描写背后,是“我”对父爱的体会、理解以及对父亲的愧悔、思念。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提升思维水平。
三、比较同类文本,拓展教学内容范围
散文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人、事、物、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体会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一篇”散文走向“这一类”散文,通过比较同类文本,感受“这一篇”的独特艺术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中选择文本理解的重点、难点作为议题,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其他相关文本(特别是学生已学过的文本),进行多文本整合教学。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在参照学习中加深理解,形成知识结构,又有助于学生在比较、联结的活动中发展思维。
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勾连学生已学过的《父爱之舟》,采用“同中求异”的方式进行比较与整合。从宏观角度来看,两篇文章都是描写父子亲情的回忆性散文,情感真挚动人。从微观角度分析,《背影》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细节,精准展现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以及父子间深沉而内敛的爱;《父爱之舟》以梦境的形式追述往事,生动地刻画了父爱的温暖与无私,其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背影》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围绕“情感表达与叙述手法”的议题,拓展《父爱之舟》中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这样的整合,既能唤醒学生阅读散文的一般经验,又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本时充分感受到文学多样性表达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