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与《无题集》

作者: 唐娒嘉

二0二四年是赵清阁一百一十周年诞辰。提起这位女作家,读者大多想到她所创作的小说或者话剧作品。其实除此之外,她还做过许多事,编选中国现代第一部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

抗战胜利后,晨光出版公司主事人赵家璧有感于当时女作家的作品不被重视,缺乏系统的搜集整理,于是邀请赵清阁为自“五四”以来近三十年的女作家编选一部小说专集。赵家璧的这一提议与赵清阁的想法不谋而合,赵清阁欣然接受并动用自己强大的编联网络,邀请了包括冰心、袁昌英、冯沅君、苏雪林、谢冰莹等在内的十二位女作家进行小说创作。一九四七年十月赵清阁负责编辑的《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在上海晨光公司出版,全书共收录短篇创作十二篇,包括冰心的《无题》、袁昌英的《牛》、冯沅君的《倒下了这个巨人》、苏雪林的《黄石斋在金陵狱》、谢冰莹的《离婚》、陆小曼的《皇家饭店》、陆晶清的《河边公寓》、沉樱的《洋娃娃》、凤子的《画像》、罗洪的《刽子手》、王莹的《别后》以及赵清阁本人的《落叶无限愁》,书名即取自冰心的《无题》。

可惜的是,作为中国现代第一部女作家小说专集,除了赵清阁自述以及和友人的往来书信对《无题集》多有提及,陈子善、傅光明、陈学勇等学者稍有注目外,这部集子几乎无缘进入文学史叙述,消失在历史烟尘中。事实上,无论是补充现代女作家的创作版图、爬梳女作家的“新鲜”创作,还是保存女作家的图像、手迹,抑或系统整理与评点从“五四”至战时近三十年女作家的创作历程与风貌,《无题集》的出版都具有重要的文献、文学与历史价值。

《无题集》的特殊之处首先在于它是由女作家提议出版并负责约稿、编辑,并专门收纳女作家作品的小说专集。赵清阁曾提起她动议出版这样一本女作家小说专集的初衷:“中国现代真正在文艺上有建树有成就的作家就不多,而女作家更是凤毛麟角……关于女作家的作品,历来很少有系统的介绍与搜集。偶而有些选集和评论一类的书籍出版,也都显得不够完善、严正和客观。”有鉴于现代文坛对女作家作品的不重视,赵清阁希望能够把从“五四”到抗战以来“新旧女作家的最新作品,比较有系统地搜集起来,使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里面,窥见她们随着文艺思潮演变的进步与趋势”(赵清阁:《无题集·序》,《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晨光出版公司一九四七年版)。

《无题集》的特殊性还在于,集中的全部作品都是由赵清阁出面约稿的最新创作。早前也有女作家作品选集陆续问世,如中央书局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当代女作家随笔》《当代女作家书信》,上海更新出版社印行的《女作家小说选》,开华书局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女作家小品选》,上海仿古书店一九三六年推出的《现代女作家随笔选》《现代女作家日记选》《现代女作家书信选》及《现代女作家诗歌选》等,然而这些作品集都选自女作家们以往的文学创作,是“旧作新集”,而《无题集》却是女作家们应邀贡献的最新创作。为了凸显这一特殊价值,《无题集》出版时封面下方赫然标注出“十二创作短篇·从未发表”。

据赵清阁回忆, 最初计划出版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专集是在一九四七年二月,而《无题集》于当年十月出版。从组稿到正式出版,前后仅八个月,堪称奇迹。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无题集》能够顺利出版事实上克服了相当多的困难与阻力。首先,单是联络各位女作家,赵清阁就费了不少功夫。当时正值抗战结束后不久,女作家们散居在国内外各地,如冰心当时旅居日本,陆晶清在英国,王莹在美国,苏雪林、袁昌英在武汉大学执教,冯沅君此时还在东北大学任职。“要联络她们已非易事,更何况向她们索稿?可见赵清阁是费了一番苦心才编成《无题集》的!”(杨玉峰:《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读者良友》,一九八六年第五卷第四期)

查冯沅君一九四七年致赵清阁信可知,已十数年未曾提笔的冯沅君之所以再度创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赵清阁的热情邀约,冯沅君在写给赵清阁的第一封复信中表达了对赵清阁向其约稿的感念,但也委婉表露自己“数年来未写文艺,闻命殊惶惑”(赵清阁编:《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上海文艺出版社二00六年版)。五月再度致信赵清阁,称“我实在不敢当‘作家’这个头衔……但因为您一再催索,颇觉情不可却,姑且送一篇四不像”(同上)。而旅居英伦的女作家陆晶清在收到赵清阁的约稿信后很快创作出了小说《河边公寓》,并直言是对赵清阁友情的甜蜜回应:“因为你的来信写得太甜,使我的硬心肠软化了,所以两天内赶写了一短篇。”(同上)

而能让陆小曼提笔创作出人生中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小说,赵清阁可称得上居功至伟。为了约请陆小曼,赵清阁专程去她上海的家中拜访,面对赵清阁的好意邀请,陆小曼“谦逊地推辞,说她只会作画不会作文”(赵清阁:《浮生若梦》,华岳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然而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她就曾和徐志摩一起合作创作过话剧《卡昆岗》,三十年代还出版过其与徐志摩的书信随笔集《爱眉小札》,此外她还翻译过泰戈尔的诗。赵清阁很看好陆小曼的文学才华,所以在与赵家璧拟定《无题集》邀约名单时,陆小曼得到了着意推荐。此外,亲见了陆小曼在徐志摩离世后一直深居简出、身染阿芙蓉癖,特别是在拜会陆小曼后发现她形容憔悴、意志消沉后,赵清阁也特别希望通过鼓励、敦促她进行文学创作以使其重振精神。赵清阁的好意勉励,加之出版人赵家璧正是徐志摩的学生,亦曾协助陆小曼整理出版《徐志摩全集》,与陆小曼交情颇深,陆小曼遂答应了邀请。为了集中精力创作小说,陆小曼专程去南京旅行,在南京写下了小说《皇家饭店》,而这部作品是她“辍写了十多年后的一篇创作,也是她最后的一篇创作”(同上)。一九八七年,《无题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再版,赵清阁把书名改成了《皇家饭店》,以陆小曼的单篇创作为这部专集命名,足可见其对陆小曼这篇小说的喜爱。

以上种种,既体现出赵清阁人际网络之强大,亦体现出其编辑手段之灵活、努力促成女作家小说专集出版的决心之坚定。

入选《无题集》的作家可谓新老云集,几乎涉及了自“五四”至战时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女作家。赵清阁在《无题集·序》中即曾明确地将中国现代女作家按照时代因素划分为“五四”前后、“九一八”前后及“七七”前后进步女作家三个重要阶段。其中入选《无题集》的女作家中,冰心、袁昌英、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沉樱、陆小曼当属五四前后“反封建的新兴文艺宿将”;谢冰莹被划定为“勇敢地为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文艺而斗争”的“九一八”前后进步女作家;王莹、罗洪及赵清阁自己,则被划归为“热烈地参加了民族抗战的国防文艺”的“七七”前后登场的女作家(赵清阁:《无题集·序》)。对女作家划分标准与分期的判断,可看出将文学创作作为中国新文艺思想演变之折射的这一编者意识与编辑思想,在《无题集》的编撰中鲜明的体现。

《无题集》还有一处编辑上的创意,即“仿照欧美出版家作风,每篇作品之前附印作者照片与手迹”(赵清阁:《无题集·序》)。除冯沅君和陆晶清缺照片,沉樱以画像代替外,其余九位女作家悉数配上了近照或与赵清阁的信札手迹。作家图像资料既便于当时的读者加深对女作家的印象感受,又有利于后世阅读与研究的展开;而书信手迹等原始资料的展露,更令“时人能够一睹当年女作家的风范和书法”(杨玉峰:《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无题集〉》);珍贵的手稿留存还可使研究者从书法角度一窥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艺术造诣与修为。

当然,作为一部定位为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专集的作品,《无题集》也有遗憾。其中一大缺失即是作者的选择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多出自国统区、沦陷区及旅居海外的女作家,解放区的女作家未见收录,对此赵清阁也有过解释辩白,“由于交通关系,像丁玲女士的作品这次便无法得到,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赵清阁:《无题集·序》)。而从入选名单可以看出,赵清阁的出版计划显然有其自身的审美标准,如她“曾致函林徽因约稿,林徽因由于病重未能应约”(也果:《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齐鲁书社二0一五年版)。但与赵清阁同在上海的“‘东吴系’‘小姐作家’和张爱玲、苏青等一起均被排除在外”(陈子善:《边缘识小》,上海书店出版社二00九年版),这固然与赵清阁的文坛交往密切相关,亦折射出了她的文学趣味,对于张爱玲、苏青等通俗性、市民性特色鲜明的女作家创作,她显然是不太认同的。

此外,《无题集》的目标定位及其在封面赫然宣示的“女作家小说专集”等标签,无不提示着这部集子意在收录女作家最新的小说创作。然而严格来说,集内的一些作品,如冰心书写战后生活的《无题》,冯沅君为了纪念已逝母亲而写的《倒下了这个巨人》,则并非小说创作,而更像是散文;王莹的《别后》则更带有战时通讯的随笔意味。文体的驳杂含混一定程度上也对《无题集》的“小说专集”属性形成了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赵家璧和赵清阁“起初还有计划接着编印女作家散文集、诗集和戏剧集”(赵修慧:《我见到的赵清阁阿姨》,《新文学史料》二0一八年第四期),可惜最终未能实现。一九八七年赵家璧向湖南人民出版社推荐重印此书,时隔三十年,赵家璧之所以认为《无题集》还有重印价值,是因为在他看来“现在……文坛上涌现出大批新的女作家,但历史不能割断,没有五四运动以来许多女作家的努力开垦,也许不会有今天女作家阵营的蓬勃壮大”(赵修慧:《我见到的赵清阁阿姨》)。

赵清阁也十分看重《无题集》的文学与历史价值,她为《无题集》重印专门撰写了《怀故旧,思悠悠——〈无题集〉重印后记》,因考虑到出版社提出已有同名“无题集”出版在先,赵清阁将其更名为《皇家饭店》,使用的是集中陆小曼的同名小说。尽管已至暮年、身体时常抱恙,赵清阁却始终热心关注着《皇家饭店》推出后的反响,这从她在一九九0年六月十四日致韩秀信中称“《皇家饭店》近来颇有反响,已有几篇评介文章发表,为之欣慰”即可见一斑(傅光明:《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复旦大学出版社二0一一年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