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深化初中诗歌学习体验的路径

作者: 芦艳杰

朗读作为一种把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行为,在语文学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初中诗歌学习来说,朗读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法,编者还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律与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以朗读为抓手,指导学生借助朗读技巧,探索诗歌学习的路径:体会诗歌表达的景色,体验诗歌表达的律动,关注诗歌表达的重点,感知诗歌表达的思维过程。

一、以语气语调深化体验情景

在朗读活动中,语气指向感情色彩的表达,如喜怒哀乐等,语调指向声音形式的体现,如高低、抑扬、舒缓、强弱等。诗歌中具体的诗句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不同,我们朗读时采用的语气、语调需要彼此配合。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春望》,这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所俘困于长安而写的。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诗歌的基调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因此,诗人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气以悲为主,显示出沉郁感。针对首句的“国破”和次句的“草木深”,我们需要采用低落、沉缓的语调,因为在国破的背景下,“草木深”在诗人的眼中不是欣欣向荣的情景,而是一种荒芜、凄凉的感觉;针对三、四句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朗读的时候会体验到诗人的悲哀之情,本来春天里的鸟语花香是最怡人心情的事物,但是在国破的背景下春天的美景令人感物伤怀。

二、以节奏变化深化体验韵律

鲜明的节奏是诗歌文体的重要特点,这是诗歌与音乐同源的关系决定的。在诗歌中,节奏既强调规律性又重视变化性,这样才能形成律动乐感。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七言诗句的基本节奏划分自然不成问题,因此节奏方面的学习要求有相应的提高,即需要把握诗歌的内在韵律,才能体验到诗歌的个性化感情基调。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朗读这首诗能够从中感受到优美、恬淡、和谐、闲逸的意境美。从诗歌抒发的情感来看,首先是诗歌内容引发的读者内心的情感运动,《游山西村》紧扣一个“游”字,在所到的山西村中,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习俗和谐统一,我们读这样的诗句,仿佛随着诗人在山西村东走走、西停停,尽情享受;其次是朗读诗歌的语调要平和,稍带惊喜感,体现出流连忘返的沉浸感。

三、以重音处理深化体验重点

在文本中,作者着重强调的词语,我们在朗读中通常需要以重音进行处理,突出作者的关注对象,对其形成清楚的认知。常见的重音,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等等。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需要重读诗人观察的重点、观察的变化、情感的焦点。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作品,我们从诗歌题目中的“闻”与“遥寄”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之情,读这样一首情真意切的诗歌,重音的处理显得很重要。从作者观察对象即注意的中心来看,杨花、子规、五溪、龙标、明月、夜郎等是表达事物与地点的名词,还是诗人寻找的承载内心情感的有效载体,在诗中就是诗人表达的意象,自然属于诗人注意的重点,我们朗读时应将它们重读。从语法角度来看,诗句中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性附加语,能够对中心词有限定作用,具有突出事物特点的效果,我们也需要将它们重读,如“愁心”的“愁”字,“直到”的“直”字等。从整首诗的感情来看,诗人表达对朋友的同情与关切,“过五溪”是诗人想象王昌龄一路上的艰难与辛苦,有感同身受的意味;“寄愁心”表达的是诗人永远的牵挂;而“随君直到”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是想让月亮作为自己的替身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我们在朗读中需要将它们重读。

总之,在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而需要通过多种朗读技巧的运用,让学生直接体验诗歌的感情、意境,形成对诗歌更深刻的领悟。

作者简介: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