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设计策略
作者: 顾丽萍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设计、研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内在脉络,阐释自己的观点。实践证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思辨性阅读、思辨性交流、思辨性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创新素养。
一、设计思辨性阅读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浏览文本,更为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媒体、载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对文本进行审视、考量。思辨性阅读立足于文本,面向文本本身。不同的文本,主题不同、思想不同、情感不同、结构不同、写法不同、主旨不同,学生的解读也就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本,不同的人来解读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如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六国论》,笔者针对文章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的逻辑性的论证线索展开思辨性阅读。按照一般性的逻辑,作者应当深入阐述“非兵不利,战不善”的理由,然后才能有效地得出“弊在赂秦”的观点。但是,作者显然没有这样论述。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辨性任务群:[任务一]简要阐述课文中的六国灭亡原因的论述;[任务二]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哪些,阐述你的理由;[任务三]从真善美的视角来阐述苏洵的《六国论》的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搜索相关的史料,观看相关的纪录片,扩大思辨视野。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学生从秦国的国力(强大)、秦国的武器(先进)、燕国的地理位置(与秦国不接壤)、秦国的政策“远交近攻”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燕虽小而后亡”的原因。在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上进行思辨。在文章中,苏洵总是用“暴秦”“劫”等一些字眼来形容秦国的兼并,给人的感觉就是“秦国是野蛮的,六国是无辜的”。事实上,秦国扫灭六国,不是简单侵略,不是简单扩张,而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解读,学生发现《六国论》的论述不仅具有逻辑论述的瑕疵,同时也有历史立场的瑕疵。但是,《六国论》虽明写六国,却暗写北宋朝廷,因此具有针砭时政的功用。《六国论》在借古讽今,呼吁有识之士改变时局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六国论》将苏洵的拳拳爱国之心、将苏洵的急切的改革弊制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思辨性阅读任务群,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思辨性阅读任务群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准备相关的思辨材料、思辨依据,积极主动地思考相关的论证思路、策略,运用多元化的解读方法去解读文本,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二、设计思辨性交流任务群
思辨性交流是在思辨性阅读基础上展开的。思辨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自能性的阅读。思辨性交流,则是一种群体性的互动、对话与交往。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精心设计任务群,引导学生开展论辩活动。思辨性交流,就是学生的不同观点、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通过思辨性交流,能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能让学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笔者设计了思辨性交流的任务群,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任务一]分析烛之武的劝说之辞,概括烛之武的观点,说一说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任务二]如果你是秦穆公,你听完烛之武的劝说之辞后,你会不会退兵?说一说你的理由;[任务三]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让秦穆公接受?在上述任务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辨才能,围绕名与实、表与里、因与果、主与客,从不同视角进行互动、交流,领略烛之武的义利之辩。在学生思辨性互动、思辨性交流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并对课本剧进行适度的、合情合理的加工,并让学生将课本剧表演出来。
在引导学生思辨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打开学生的语文阅读视界,开阔学生的语文解读思路,还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设计思辨性表达任务群
思辨性表达是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将自我的思辨性思维、想象等外化出来的过程。思辨性表达是学生思辨性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辨性表达。思辨性表达是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交流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流露。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质量,优化思辨性表达品质,完善思辨性表达样态,让思辨性表达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常态。
如教学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祝福》这篇课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辨性表达任务群:[任务一]谈一谈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内涵;[任务二]谈一谈“我”逃离鲁镇的理由;[任务三]评价鲁镇人作为看客的看戏心态;[任务四]探究导致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原因。在上述任务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辩论,深入分析文本的故事情节,深入品读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比如,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的学生认为她是一个勤快节俭的人;有的学生认为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屡遭不幸的人;有的学生认为她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是一个愚昧守旧的人,等等。对于鲁镇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守旧、残酷;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很冷漠,缺乏同情心;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精神空虚、自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学生能借助小说文本解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灵魂,思考知识分子的出路与责任,体会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的愧疚、无奈、软弱。通过思辨性表达,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小说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灵魂的无情的剖析。在思辨性表达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打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表达;要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动机,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感,渗透、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教师设计高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辨、自主交流、自主表达。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高中语文教学,是有生命活力的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2A16YWWX420]
作者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