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沈芳新课标要求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使大单元教学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一、宏观层面,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大单元教学中的宏观层面,包括统编教材中单元以上的整体性内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承载着多样化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从宏观上把握单元教材内容。这种宏观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读单元教材内容,借助单元导语把握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提炼单元学习主题,确定教学目标;二是细读单元不同板块内容,梳理板块间的内在关联,关注体现语文要素要求的重难点;三是根据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单元学习系列任务。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可爱的动植物”,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教师提炼的单元学习主题是“鉴赏画面,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 确定包括基础、发展、挑战等三个层级的单元教学目标。接下来,教师需要围绕单元主题、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可以欣赏对动植物的典范表达,可以学习观察动植物的方法,可以表达动植物的特点,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学习任务:欣赏诗文中描写动物的典范语段(句子),提炼表达方法,观察喜爱的动物,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欣赏诗文中描写植物的典范语段(句子),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植物,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清楚地表达观察的结果;展示单元学习成果。
二、中观层面,开展单篇课文教学
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要重视单元内的单篇课文的教学,把握单篇课文承载的单元教学目标,将单篇课文教学纳入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下,把单篇课文教学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载体。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母鸡》,课文所在单元以“动物朋友”为人文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母鸡》是其中的第二篇;在学习作者表达的对动物的感情上,前一篇《猫》和后一篇《白鹅》采用的是“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而《母鸡》中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学生好理解,也能够迁移运用,因此《母鸡》在单元课文学习中,显然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后练习中体会编者的意图:一是抓住“我”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句子,概括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讨厌”与“敬畏”,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二是抓住表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事例,体会作者对母鸡体现出的伟大母爱的赞美之情;三是比较课文与《猫》《白鹅》在表达上的异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三、微观层面,开展细节品读教学
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微观层面关注文本,抓住重点语句、关键细节,品读语言,体会情感,夯实基础,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课文所在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为语文要素。在这篇课文中,“我” 为了要钱买长篇小说,到工厂找母亲时,母亲抬起头看“我”的描写,被作者分成三个特写镜头,每个镜头都有一种直击读者心灵的冲击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深入体会“我”的自责与愧疚之情。这就是从微观层面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品读与揣摩中,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从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总之,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