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相似随“仿”,夯实“写具体”
作者: 季晓晨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学生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单元习作,都是围绕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中借鉴,在借鉴中仿写,继而逐步掌握语文要素,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具体到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这一内容的教学,其要素为“如何把一个场面写具体”。教师依据相似仿写原理,指导学生借助随文练笔、对比赏析等方式进行仿写,助推他们掌握写具体的技巧。
一、强化示例,理解“为什么”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注重语用训练,针对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大多仅是出示例句,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也许能够写出类似句子,但大多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写。毕竟,学生的仿写还停留在表层,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句子的内部表达结构。针对随文仿写,尤其是借助文本例句进行仿写时,教师要借助句式变换、想象朗读等多种形式,深挖细究例句中的表达关系,助力学生理解写具体的方法。
借助句式变换,推进想象朗读。针对“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一组例句,从第二句来看,扩写的部分有三处,但是教师直接展示例句,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转换例句形式。比如“乌鸦归巢”一句,教师可以将其转换成三个不同的句子——乌鸦朝窠里飞去、乌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说说这三个句子与例句的区别,鼓励他们带着想象进行朗读,培养想象思维。
借助观察异同,推进理解表达。教材中一共有两个例句,一是“乌鸦归巢”,二是“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第一个例句,教师可以示范讲解;第二个例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进行朗读。在学生初步把握“写具体”规律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观察,鼓励他们寻找这两个例句之间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扩写”,都是把画面写具体。不同的是,第一个例句是写静态,用的是长句子;第二个例句是写动态,用的是短句子。长句子,大抵是添加“的、地、得”,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短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真正理解短句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表达。
在学生初步理解“写具体”的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用训练,可以把“乌鸦归巢”中的长句子改为短句子进行表达,也可以将“有一棵桂树”中的短句子改为长句子。经过朗读和比较训练,学生才能从深层次理解“写具体”言语表达的逻辑建构,继而进行直观表达。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学生也许能够进行仿写,却无法理解句子的语言表达逻辑。
二、强化实践,内化“写什么”
“写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言语表达技巧,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对此教材中也列举了三个句子进行“写具体”训练。这三个句子也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例句的延伸。第一个句子“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属于静态描写,“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属于动态描写,而“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却属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描写。经过对例句的分析,学生对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寻找句子中的具体事物,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针对“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个句子,有的学生圈出“小河”,也有的学生圈出“清澈”。其实,研读教材中“乌鸦归巢”这一句,我们就会发现可以“写具体”的事物有很多,而不是局限于一个。针对这个句子,学生可以把“小河”扩写具体,也可以把“清澈”进行联想写详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清澈”这一描写对象,学生要想写具体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请圈画“清澈”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也许会有新发现。
针对“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这个句子,学生可以圈画的事物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圈画的是静态事物“草坪”“公园”,也有的学生圈画的是动态事物“玩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想象这个句子描写的画面,然后再认真想一想,应该重点描写什么事物,具体要求写什么。通过分析,学生很快明白,这一句中需要重点突出的是“玩耍”,应该把小狗怎样“玩耍”写具体。当然,“草坪”或者“公园”也可以写具体,却不是重点。
针对“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这个句子,由于有了前两句训练的基础,学生经过比较分析,很快圈画出两个重点事物,一个是“布满”,一个是“阴云”。“布满”属于动态,而“阴云”却属于静态,动静结合的写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进行训练,然后说说自己的理由;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引导学生重点写“布满”阴云的过程,也可以重点写“布满阴云”之后,周边事物的变化。
“写具体”,表面看似乎很简单;学生要把它真正写具体、写优美,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把握句子中的最为核心的词语,最为关键的事物,真正明白需要写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强化交流,拓深“怎么写”
针对“写具体”这一要素内化,学生自己训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同伴交流、小组研讨、全班展示、教师点评等形式,强化认知,巩固内化,拓深“怎么写”。
第一步:展示比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练习的句子,借助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对于“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个句子,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三个句子组织学生进行比较。第一个句子是“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蓝天白云倒映在河里,可真美啊”,第二个句子是“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像一条明亮的带子,漂向远方”,第三个句子是“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面十分平静,阳光照在河面上,一闪一闪的,真好看”,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这三个句式的异同。
第二步:研讨分析。针对第一个句子的训练,教师可以“扶”;在第二个句子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放”,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哪个句子存在不足之处,然后进行修改。
第三步:教师点拨。前面两个句子训练,难度较小;第三个句子,属于动静结合的句子,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较为集中的句子仿写进行集中点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两个训练欠点火候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修改。比如“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黑色)的阴云”这个句子,学生没有做到“写具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阴云布满天空”之后,周边的景物会怎样,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联想与想象,学生很快进行了修改。
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建构,而好作文又是修改出来的。针对“写具体”这一要素的落实,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借助平台搭建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通过“兵教兵”“兵学兵”等形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夯实要素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不断训练中积累经验,提升表达水平,这一切都离不开“事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用好相似理论,积极搭建平台,创设仿写情境,引导他们借助例子进行仿写,为其语文素养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相似论理念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