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作者: 马军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每一册都附有“古诗词诵读”。三册教材一共涉及古诗词十九首。这些古诗词,有教读、自读和诵读等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古诗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积极主动地运用融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
一、情景交融:古诗词的表达之美
情景交融是古诗词的重要创作方法。在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可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即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此时“景物”或“意象”就是抒情的工具;也可能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即“将情感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对于高中生来说,古诗词的审美鉴赏,不仅仅是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思,更应当从情、景入手,对作者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进行品鉴。
比如,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笔者就引导学生围绕“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进行审美鉴赏解读。诗人张若虚以这五种意象为描绘对象,将大自然的绮丽景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张若虚来到扬州城南的江边,找到了汹涌的情感的突破口。在这五种意象中,“月”是与张若虚交流的第一主角,“江”是第二主角,“春”是季节背景,“花”是陪衬,“夜”是时间定位。张若虚以江畔春色入手,写了月色下的江边美景。其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则是张若虚的独特体验、原创性描绘。在诗歌中,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诗人不仅仅是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深度描绘,也不仅仅是赞美了大自然,还在感叹“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离别的伤感”,也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抒发了一种人生哲理感悟。而“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细腻真实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言明的情思。
情景交融、情景共生,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悟、领悟“所处之境皆含人物心境”,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古诗词进入古诗词审美鉴赏的境界。
二、音声交融: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之美,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古代,古诗词是用来歌唱的。在古诗词中,有许多“声音之美”,如“同音字”组成的重叠之美、“异音字”之间的错综之美、“同韵字”之间的呼应之美。
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一首被公认为集音乐美与文学美于一体的词作。在内容上,《声声慢·寻寻觅觅》以秋天的凄凉来表现作者的哀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不仅让学生着眼于内容,更引导学生着眼于形式,发掘作品的音韵之美。首先是“叠音之美”,《声声慢》第一句就连用了七个叠音词,读来就让人有一种“荡气回肠”“诉之不尽”的感觉。词乃心声,作者之所以信手拈来,就是因为词人能借助“叠音词”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悲苦、寂寞。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鉴赏“押韵之美”。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使用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使用了平仄统一的字,从而让我们在朗诵的时候能感受到一种和谐感,比如“觅”“戚”“息”“急”“积”等都是韵脚。借助这样的韵脚,学生将“淡酒”“晚风”“雁”“黄花”“细雨”等原本不相关的意象联结起来,从而建构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再次是“平仄之美”。宋词,不仅仅和诗歌一样讲究押韵,同时更加注重平仄。同一个词牌下的长短句是相同的、字数是相同的、平仄也是相同的,而不同的词牌则长短句字数、平仄等都不同。《声声慢·寻寻觅觅》属于长调,严格遵守平仄声律。在审美鉴赏的时候,学生能感受到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情景交融”主要诉诸读者的视觉,那么,“声乐交融”则诉诸读者的听觉。由此可见,“视听交融”是学生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式,能助力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三、文思交融:古诗词的内涵之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古诗词文字表层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发掘古诗词的内涵、表达旨趣,发掘古诗词的意蕴之美。古诗词不仅具有情感的厚度,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古诗词是表达作者志趣、情趣、理趣等的作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品味古诗词之美,让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抵达“文思交融”的境界。
比如,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书愤》,笔者就补充了诗歌写作的背景。这一首诗是陆游题名为《书愤》的五首诗作之一,写于孝宗淳熙十三年,是陆游最为出色的抗金主战的诗篇。借助诗歌的文字意思和背景介绍,学生能认识到整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年华老去、理想破灭但依然汹涌着的抗敌救国的激情。整首诗歌结构严谨,对仗贴切,以“铁马”描绘“骑兵”,以“秋风”衬托“战场的苍凉”,从而让整首诗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在灿烂雄奇的英雄史诗般的回忆之后,诗人的情绪急剧地跌落到了事业无成、理想落空、两鬓秋霜的窘境。诗人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即“自毁长城”。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表达了作者对万世景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赞叹,将《书愤》的主题提升到一个辉煌崇高的境界,也让诗歌的结尾具有一种悠长隽永的韵致。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掘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经历、思想、写作背景,拓展、延伸学生的古诗词解读时空,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思维、想象,让学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
作者简介: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